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泥土里开出文学的花:姜兰芳老师创作谈

发布时间:2025-08-22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周博雅

    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对农民作家姜兰芳老师进行采访,了解到她眼中的文学世界,看到了泥土里开出的花卉。
    姜兰芳与文学的缘分始于学生时代,“班里写作文最好的那个”是同学们对她的印象。尽管未能踏入大学校园,对文字的热爱却从未褪色。17岁多结婚后,在繁重的农活与家庭琐事间隙,她偷偷捡拾烟盒纸写作——揭开烟盒表面的塑料膜,内里洁白的纸面便成了最珍贵的稿纸。《婚殇》等作品的初稿便诞生在这些巴掌大的纸片上。
    “第一次投稿是听广播里的征文启事,用女儿的铅笔头在描红本背面写的。”姜兰芳回忆,那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字意外获奖,电台寄来的稿纸让她第一次感受到被认可的温暖。学生时代,她的作文常被张贴在学校黑板报,甚至在多所中小学传阅;婚后,她在菜棚里写离婚诉状,被法官评价“像小说”,这些经历悄然在她心里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姜兰芳的代表作《婚殇》聚焦农村家暴现象,30万字的篇幅凝结着她对乡土女性命运的深切体察。2003年大年初三,对门房客的哭声触动了她——一名女子因遭受家暴躲到异乡,却仍难逃厄运。此前,她已见过太多农村女性“缺个牙”“带伤疤”,询问时只得到“男人打的,正常”的答复。这些见闻与自身婚姻困境交织,最终化作《婚殇》的血肉。
   “农村那时候,男人打老婆好像天经地义。”姜兰芳坦言,书中故事是无数女性遭遇的缩影。作品未正式出版时,便有蒲城女性读者因它鼓起勇气离婚重获幸福,户县读者在她劝说下维系了婚姻,更有素不相识的人寄来汇款、打来关怀电话。“文不养人,但这些反馈让我觉得值。”比《婚殇》更早创作的《落红》正在《陕西文学》连载,同样以女性命运为核心。她的作品“主人公多是美人,结局多是离世。”
    “农民作家”这个标签,在姜兰芳眼中“是勋章也是责任”。她坚持用陕西方言写作,保留文字的“土腥味”,“让故事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活泛”。为让乡土故事被看见,她在村里用大喇叭播小说、开诗歌朗诵会,公众号运营半年便积累了3000多粉丝。
    面对传播困境,她坦言:“公众号爱推吸眼球的,短视频要‘装’,这些我学不来。”但她仍坚守真实,“写东西要像种地,来不得虚的”。西北大学的求学经历让她接触到系统知识,“研究生班的课好听得让我落泪”,那段经历让她更明白“扎根土地也要抬头看路”。
    如今,她仍住在乡村,见证着土炕改电暖炕、电商进田等变迁,这些都成了新作《农家院里的爬山虎》的素材。“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姜兰芳用“真实、希望、实在”概括创作理念:“写血写泪不编童话,让读者心里有光,少来虚的多做事。”对年轻创作者,她寄语:“别嫌乡土土,根里的故事最独特。”对年轻女性,她强调:“自立自强,靠自己站得稳。”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姜兰芳老师合影  通讯员 岳思滢 摄
 
    从烟盒纸到公开出版物,从田间炕头到文学殿堂,姜兰芳的创作之路,恰是一部乡土女性的精神成长史。她用文字证明,泥土里不仅能长出庄稼,更能开出文学的花。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