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一早,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以关中为调研重点,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着晨光抵达陕西咸阳。此行的核心任务有二:一是摸清咸阳市农民写作的普及程度、受众群体构成,以及现代语境下市民对农民文学的认知深度;二是探索农民文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的可行路径。团队首站选择秦都区,计划通过分发调查问卷、街头访谈的方式收集第一手数据。
抵达秦都区时,沿街的摊贩坐在摊位前,去市场买菜的人提着菜篮缓步走过,小孩嬉笑玩耍的声音与过往车辆的喇叭声交织成市井的歌曲。实践团成员分成两组,一组沿着主街向菜市场、便利店等人员密集区推进,另一组则在地铁站里及附近,重点走访社区小店和居民聚集点。分发问卷的过程中,成员们很快发现,“农民文学”这个概念对多数受访者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有人觉得“应该是农民写的作品”,却说不清具体所指;有人直接摇头表示“没听过”,需要反复解释才能理解调研的核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农民大爷 通讯员 杜豫贞 摄
在街边一处便利店旁,团队遇到了一位农民大爷。他接过问卷,反复询问到“你们是调查什么的?”当得知采访内容与“农民”相关时,对农民生活现状侃侃而谈,而谈及“农民文学”时却哑口无言。这种对农民熟悉而对农民文学不熟悉的群体占大多数。而将“农民文学”等同于“写农村的文学”的认知,在后续访谈中多次出现。一位卖水果的摊主更直接:“农民写的东西?是不是就记录种地、收成这些事?和我们普通人关系大吗?”
调研中也有令人意外的互动。在小区门口附近,一名正在等待孩子的母亲被问卷吸引。她略显羞涩地接过笔,逐题思考后主动提问:“您说的农民文学,是专指农民写的作品,还是只要内容和农村有关就行?就比如《平凡的世界》,作者好像不是农民,但写的是农村生活,这算吗?”在成员解释“农民文学既包括农民创作者的作品,也涵盖以农村、农民为核心题材的文学创作”后,她坦言对农民文学很感兴趣,也希望能在未来看到农民文学知名度逐渐提高的一幕。还有,成员们偶然走进一家眼镜店。店主起初称无创作经历,后提及自己在美篇上写诗,并与队员分享。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对往昔乡土生活的记录、对游览景点的抒情、对情感的理性思考,推送中还配有老照片,旨在用写作和摄影记录变化,给曾生活过的人留念想。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访店主 通讯员 王嘉玉 摄
通过调查反馈,实践团成员普遍认识到尽管咸阳市的农民作家层出不穷,但市民对于农民文学的认识还是较为浅薄,甚至是一无所知。在调查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发现部分咸阳市居民对于农民文学的了解不够深入,仍停留在“农民所做的文学”的字面意思。但也有少部分市民了解农民文学并尝试主动创作。
中午时分,两组成员汇合整理问卷,纸页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既有困惑与陌生,也有期待与建议。大家意识到,咸阳的农民文学并非没有创作者,而是缺乏有效的桥梁——一边是扎根乡土的写作者在用文字记录生活,另一边是对乡土记忆仍有眷恋的市民,却因信息壁垒无法相遇。这种“有创作缺传播、有需求缺渠道”的现状,正是农民文学发展缓慢的核心症结。
此次秦都区的调研,不仅让团队摸清了市民对农民文学的认知基线,更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农民文学要实现发展,不能仅靠创作者“埋头写”,更需要打通传播链路——通过基层文化活动让作品“走出来”,借助新媒体让故事“传出去”。只有让农民文学从“小众创作”变成“大众共享”,才能真正发挥其记录乡村变迁、凝聚乡土情感的价值,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