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西外学子对话作家凌晓晨:以诗为犁,深耕黄土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22 关注: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舒佳鑫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古老《诗经》的吟唱到现当代的乡土文学,中国的文学始终与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居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的文学作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让留住乡愁、赋能乡土?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走进陕西省咸阳市,对话咸阳市诗歌学会会长凌晓晨,探寻他与黄土地的深刻联结,以及新时代的农民写作的新变化。
  
  图为凌晓晨老师接受实践团成员的采访  赖屿楦摄
  15岁前的乡村生活,是凌晓晨文学基因的最初密码。七岁时,他便在煤油灯下为生产队社员读报,昏黄灯影里社员们专注的神情在他心里埋下了文字的种子;14岁时,他在生产队当记工员,一天收割一亩半麦子挣得三元钱登上广播受到了表扬。“那时全村人都把我当自家孩子,我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这份浸润着乡土温情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农村人物的话语方式、生活细节有着天然的敏感。梁塬山峁的起伏轮廓,最终在他眼中化作流动的诗行,成为日后《黄土色泽》等作品中地理意象的源头。
  在凌晓晨的创作中,“黄土高原”“渭河”“咸阳古渡”等意象并非简单的地理符号。“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他笔下的渭河,既是滋养两岸的母亲河,更是文化血脉的隐喻;关中方言与民俗则为其诗歌注入了鲜活的肌理,“秦腔”的嘶吼里有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要延伸至“每个人的心灵与精神层面,反映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素质的更高层次”。这种将地域符号升华为精神象征的创作手法,让他的作品既带着泥土的厚重,又兼具文化的穿透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凌晓晨老师  王奇轩摄
  面对“农民作家”的标签,凌晓晨有着清醒的认知:“身份不代表文学水平,好作品不分圈层。”他反对将“泥土性”与“书卷气”对立,认为“作家的第一要务是写出独特的作品,而非被身份定义。”在他看来,新时代农民写作的突破点,不在于刻意追逐“新地域场景”,而应始终锚定“爱、情、生活的希望”这三个核心。城镇化中的乡村变迁值得书写,但更重要的是捕捉变迁中人性的温度。
  谈及网络平台对文学的影响,凌晓晨坦言其推动作用“不可思议”:“现在一周的诗歌产量堪比唐诗总量,其中未必没有佳作。”但他同时强调,技术终究是工具,“AI写不出对一朵花的生命感知”。在他看来,作家的不可替代性在于“独特的个体经验与生命意识”,这也是抵御技术同质化的核心力量。
  针对农民写作面临的出版难、认可度低等困境,他呼吁建立更完善的支持体系:“提高稿费、增设培训、规范市场,让创作者能体面地坚守。”而他自己,则选择以跨媒介探索拓展表达边界——新作《沅水谣》将诗歌与摄影结合,让文字的河流与影像的波光相互映照。
    图为凌晓晨老师与实践团成员的合照  赖屿楦摄
  年过花甲之年的凌晓晨,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从黄土高原到海洋文化,他不断追寻中华文明的流动轨迹。在他看来,“扎根”不是固守,而是“让灵魂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生长”。“诗让我们走向永远。”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恰是其创作生命的写照。从咸阳永寿县蒿店村的煤油灯下读报少年,到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的诗人,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于这片厚土,在字里行间凝结着黄土高原的呼吸与脉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