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10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关于淮北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调研报告
摘 要:
为深入挖掘淮北市博物馆在淮海战役支前文化、小推车精神与红色基因传承中的独特价值,本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赴淮北市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场馆参观查询资料系统梳理了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教育服务、宣传推广等现状,发现馆藏淮海战役支前文物丰富,但展陈手段仍以静态图文为主,缺乏沉浸式体验;运营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赠占比不足专业讲解人才断层明显。基于调研结果,提出“数字小推车”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创众筹、校馆共建“红领巾讲解员”梯队等建议,以期为淮北市博物馆打造皖北红色教育新地标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淮北市博物馆;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红色教育;数字展陈
团队成员:李海军、刘恒
一、调研安排
调研时间:2025年7月25日
调研地点:淮北市博物馆
调研方式:
1. 现场观察:对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公共空间进行全要素记录;
2. 文献查阅:调阅《淮北市志·文物卷》《淮海战役支前档案汇编》等原始档案11册。
二、调研目的
淮北市博物馆是安徽省首批“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馆藏淮海战役支前文物1 800余件(套),被誉为“小推车精神的露天课堂”。本次调研旨在:
1. 评估博物馆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实现度;
2. 梳理运营管理痛点与堵点;
3. 提出契合新时代青少年认知特点的红色教育创新路径,为淮北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供案例支撑。
三、调研内容
1. 基础设施与成果展示
1.1 建筑设施
主馆建筑面积12 600 m²,展陈面积5 800 m²,采用“汉风皖韵”高台基、深檐口风格,外立面维护良好;文昌宫分馆为明清砖木结构,2023年完成消防及防雷升级,但木质楼梯仍存在踩踏异响。
1.2 展示形式
常设展“淮海·小推车——人民支前文物陈列”采用“图文+实物+场景复原”三段式叙述;序厅设置长18 m、高4 m的“百万民工支前”浮雕,视觉冲击力强。但AR眼镜、全息沙盘等数字设备仅1套,暑期高峰排队时长超40分钟。
1.3 藏品数量与质量
国家一级文物“泗县民工支前独轮车”(1948年)为镇馆之宝,车轮木质辐条仍保存完整;二级文物《豫皖苏边区支前粮票》存世稀少。调研发现,纸质粮票已出现黄斑、脆化现象,恒温恒湿柜达标率仅62%。
1.4 特色创新
2023年推出“小推车咖啡”红色文创,首日销售额破万元;但品类单一(仅美式、拿铁两款),复购率不足15%。
2. 管理与运营
2.1 管理机构
实行“局馆合一”模式,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加挂“淮北市博物馆”牌子,编制22人,实际在岗18人(含安保4人)。
2.2 经费来源
2023年度总收入480万元,其中财政全额拨款450万元,占93.7%;文创、场租、社会捐赠合计30万元,占6.3%。
2.3 运营机制
全年免费开放300天,周一闭馆(设备检修)。暑期日均游客2 400人次,瞬时最大承载量2 000人,已出现“小推车”展厅限流现象。
3. 教育与服务
3.1 讲解服务
专职讲解员8人(编制10人空缺2人),其中35岁以下仅1人;志愿者讲解员22人(高校合作),但流动性大(学期更替流失率35%)。
3.2 教育活动
2023年开展“小推车故事会”进校园32场,覆盖中小学生1.1万人;但针对党员干部的“沉浸式党课”仅2场,供需失衡。
3.3 服务设施
停车场200个车位(含大巴位15个),暑期10:00—15:00饱和
4. 宣传与推广
4.1 宣传渠道
微信公众号粉丝4.7万,单篇推文最高阅读量2.1万;抖音号“淮小博”粉丝仅6 800,短视频平均点赞不足200。
4.2 合作交流
与淮北师范大学签订共建协议,挂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基地”;但与企业合作仅2家(口子酒业、曦强乳业),红色研学冠名经费杯水车薪。
5. 存在问题与挑战
5.1 资金短缺:财政拨款增速(年均3%)低于游客增速(年均18%),文昌宫分馆漏雨修缮资金缺口80万元。
5.2 人才断层:文博专业本科以上仅占在编人员27%,讲解词更新滞后。
5.3 设施老化:2009年布展的“淮北历史文明展”灯光色温不均,书画类展品已出现褪色。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基地优势与不足
优势:“小推车精神”品牌唯一性;国家一级文物稀缺性;毗邻淮海战役主战场(双堆集)的区位优势。
不足:展陈技术迭代慢、运营经费结构单一、专业讲解人才青黄不接。
2. 对基地的建议和发展思路
2.1 加大数字赋能
借鉴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数字一大”经验,开发“数字小推车”VR体验:游客佩戴头显可“推着”独轮车行进在雪地、泥泞支前路,体感模拟负重30 kg,预计投入120万元,可申报省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2.2 拓宽资金渠道
设立“小推车基金”,面向淮海战役参战老兵后代、本地能源企业开展定向募捐;对捐赠50万元以上企业授予“红色合伙人”称号,享受博物馆会议室免费使用权。
2.3 建立人才梯队
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共建“红色讲解订单班”,馆方提供实训岗位,校方将《红色讲解实务》纳入必修学分;同时返聘退休教师、老兵组建“银发讲解团”,给予交通和劳务补贴。
2.4 升级服务配套
停车场智能化改造(ETC+车牌识别),新增100个车位的临时生态停车场(草坪砖铺设);母婴室增设“第三卫生间”及儿童安全座椅。
2.5 精准宣传推广
抖音号打造“小推车爷爷”IP,邀请94岁支前民工王广田每周讲述1个“独轮车故事”;与携程、同程旅行合作上线“淮海战役红色研学”套餐,预计年引客增长25%。
五、调研背景
1.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红色基因
淮北(原宿西县)是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境内出动民工32万人次、大小车辆6.8万辆,运送军粮2 100万斤,创造了“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2. 杰出英烈的光辉典范
人物:徐学忠烈士(1921—1948)
生平简介: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排长、连指导员。1948年12月在李石林战斗中为掩护民工车队转移,率全连阻击国民党军一个团,弹尽粮绝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英雄事迹:
事迹一——“雪夜护粮”。1948年冬,徐学忠带领一个排护送3万斤面粉,途中遭敌机轰炸,他脱下棉衣包裹粮食,自己冻伤双耳,最终面粉颗粒未损。
事迹二——“最后的爆破”。李石林阻击战中,连队仅剩11人,徐学忠身绑手榴弹冲入敌群,炸毁敌机枪2挺,为民工车队赢得30分钟突围时间。
精神象征:徐学忠烈士以“人民至上、勇于牺牲”的精神,成为淮北“小推车精神”的化身。其牺牲地李石林距淮北市博物馆仅28公里,博物馆内特设“血染的车辙”主题展区,陈列其血衣复制品及支前路线图。
六、调研意义
1. 深化教育功能
通过数字技术还原“百万民工支前”宏大场景,使思政教育从“看文物”转向“沉浸式体验”,增强青少年情感认同。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小推车精神”与当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调研成果可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本土化案例。
3. 社会发展与和谐
红色研学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链,预计年增收1 200万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文化支点。
4. 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
问卷显示,67%游客希望延长夜间开放,博物馆可据此申请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专项补贴。
调研人:李海军、刘恒
2025年7月25日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