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庐州古韵新韵,助力文化生态共融——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实践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近日,淮北师范大学“庐州文化探寻”实践队赴合肥(古称庐州)开展以“庐州古韵新韵,文化生态共融”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走访调研、实地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挖掘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现代发展赋予古城的新活力,探索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路径。
触摸古韵:在历史遗存中感受文化根脉
实践队员首先走进包公园、逍遥津公园等承载庐州记忆的地标性场所。在包公园,队员们聆听包拯的清廉故事,观察古建筑的精巧构造,感受“孝肃公”文化跨越千年的影响力。在逍遥津,三国古战场的历史硝烟仿佛在眼前重现,队员们通过史料查阅与实地探访,梳理出庐州在军事、商贸史上的重要地位。
随后,实践队来到庐州大鼓、剪纸等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看着传承人用娴熟的手法将一张红纸剪成栩栩如生的庐州八景,听着大鼓艺人用抑扬顿挫的唱腔讲述民间传说,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庐州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这些老手艺不仅是技艺,更是庐州人的精神家园。”实践队员小李感慨道。
品味新韵:在现代发展中见证文化新生
在感受古韵的同时,实践队也将目光投向庐州的“新面貌”。在罍街,队员们看到老厂房改造的文创街区里,传统美食与现代艺术装置相映成趣,年轻音乐人弹唱着融入庐州方言的歌曲,老茶馆里的评书与网红直播同台亮相,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将昔日的滩涂湿地打造成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公园。公园里的“庐州人家”民俗馆,用实物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展示着庐州传统生活场景,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生态保护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而文化内涵又让生态景观更有灵魂。”实践队指导老师总结道。
共融之路:在实践思考中探索未来方向
活动期间,实践队还与当地文旅部门、高校学者开展座谈,围绕“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共融”展开讨论。大家认为,庐州的实践表明,保护古韵不是固步自封,发展新韵也不是割裂传统,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比如用现代科技活化非遗,让生态项目承载文化记忆,让年轻人在参与中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力量”。
实践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让他们对庐州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庐州的魅力,在于它既守得住古韵,又焕得了新颜。”队长小王说,“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报告、文创设计等方式,为更多地方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共融贡献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