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作者:赵善庆
在皖西大别山北麓的淠河之畔,安徽省六安市大桥畔村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这个曾因 “一桥跨两岸,炊烟绕河湾” 得名的村落,如今已成为江淮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 先后斩获 “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文明村镇”“六安市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等多项荣誉,用实打实的发展成果诠释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
生态打底,绘就宜居画卷
大桥畔村的蜕变,始于一场 “向污染宣战” 的环境革命。村子紧邻淠河总干渠,过去部分村民沿河岸搭建畜禽棚舍,生活污水直排河道,一度让 “清水绿岸” 成了村民的奢望。2018 年起,村 “两委” 以 “河长制” 为抓手,率先拆除沿岸 37 处违章建筑,建成日处理能力 200 吨的污水处理站,铺设污水管网 4.8 公里,实现家家户户污水 “零直排”。同时,村里推行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 的垃圾处理模式,组建由 20 名村民组成的 “护河队”,定期清理河道杂物、巡查水质,如今的淠河岸边,芦苇摇曳、水鸟翩跹,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的 “天然氧吧”。
为让村庄 “内外兼修”,大桥畔村还实施了 “见缝插绿” 工程:在房前屋后打造 “微菜园”“微花园” 86 处,在进村道路两侧种植紫薇、桂花等景观树 3000 余株,村庄绿化覆盖率从 2018 年的 35% 提升至如今的 62%。2022 年,村里又对 120 户传统民居进行 “微改造”,保留皖西民居 “白墙灰瓦、飞檐翘角” 的特色,同步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设施,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走进如今的大桥畔村,青石板路串联起错落有致的农舍,淠河风光与田园景致相映成趣,处处透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诗意。
产业筑基,激活发展动能
生态好了,如何让 “好风景” 变成 “好钱景”?大桥畔村给出的答案是:做活 “水文章”,念好 “农字经”。依托淠河优质水资源,村里引进专业合作社,发展稻田养虾、生态垂钓等业态,建成 200 亩稻虾共作基地和 50 亩垂钓乐园,每年吸引六安市区及周边城市游客超 3 万人次,带动 20 户村民年均增收 3 万元以上。
在传统农业升级上,大桥畔村走出了 “特色 + 品牌” 的路子。村集体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 800 亩,统一种植六安瓜片、有机水稻等特色作物,通过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带动 130 户村民参与种植。村里还建成农产品加工车间,开发 “大桥畔” 牌瓜片茶、富硒米等深加工产品,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2023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 80 万元,较 2018 年增长近 10 倍。
乡风铸魂,涵养文明新风
荣誉加身的背后,是乡风文明的持续滋养。大桥畔村以 “星级文明户” 评选为抓手,每季度开展 “清洁之家”“孝老爱亲”“诚信经营” 等评比活动,用 “红黑榜” 晾晒村民行为,引导大家从 “要我文明” 转变为 “我要文明”。村里还修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和文化大舞台,组建腰鼓队、广场舞队等文艺团体,定期举办 “邻里节”“丰收宴” 等活动,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
为破解 “治理难题”,大桥畔村创新推行 “村两委 + 乡贤理事会 + 村民代表” 的三元治理模式。乡贤们带头捐款捐物,参与村庄规划;村民代表轮流值班,收集民情民意;村 “两委” 定期召开 “板凳会”,现场解决村民诉求。近年来,村里未发生一起信访积案,矛盾调解成功率达 100%,获评 “六安市平安建设示范村”。
从 “脏乱差” 到 “绿富美”,从 “后进村” 到 “示范村”,大桥畔村的蝶变之路,是六安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大桥畔村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生态宜居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共享发展的红利,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皖西大别山北麓的淠河之畔,安徽省六安市大桥畔村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这个曾因 “一桥跨两岸,炊烟绕河湾” 得名的村落,如今已成为江淮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 先后斩获 “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文明村镇”“六安市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等多项荣誉,用实打实的发展成果诠释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
生态打底,绘就宜居画卷
大桥畔村的蜕变,始于一场 “向污染宣战” 的环境革命。村子紧邻淠河总干渠,过去部分村民沿河岸搭建畜禽棚舍,生活污水直排河道,一度让 “清水绿岸” 成了村民的奢望。2018 年起,村 “两委” 以 “河长制” 为抓手,率先拆除沿岸 37 处违章建筑,建成日处理能力 200 吨的污水处理站,铺设污水管网 4.8 公里,实现家家户户污水 “零直排”。同时,村里推行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 的垃圾处理模式,组建由 20 名村民组成的 “护河队”,定期清理河道杂物、巡查水质,如今的淠河岸边,芦苇摇曳、水鸟翩跹,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的 “天然氧吧”。
为让村庄 “内外兼修”,大桥畔村还实施了 “见缝插绿” 工程:在房前屋后打造 “微菜园”“微花园” 86 处,在进村道路两侧种植紫薇、桂花等景观树 3000 余株,村庄绿化覆盖率从 2018 年的 35% 提升至如今的 62%。2022 年,村里又对 120 户传统民居进行 “微改造”,保留皖西民居 “白墙灰瓦、飞檐翘角” 的特色,同步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设施,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走进如今的大桥畔村,青石板路串联起错落有致的农舍,淠河风光与田园景致相映成趣,处处透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诗意。
产业筑基,激活发展动能
生态好了,如何让 “好风景” 变成 “好钱景”?大桥畔村给出的答案是:做活 “水文章”,念好 “农字经”。依托淠河优质水资源,村里引进专业合作社,发展稻田养虾、生态垂钓等业态,建成 200 亩稻虾共作基地和 50 亩垂钓乐园,每年吸引六安市区及周边城市游客超 3 万人次,带动 20 户村民年均增收 3 万元以上。
在传统农业升级上,大桥畔村走出了 “特色 + 品牌” 的路子。村集体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 800 亩,统一种植六安瓜片、有机水稻等特色作物,通过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带动 130 户村民参与种植。村里还建成农产品加工车间,开发 “大桥畔” 牌瓜片茶、富硒米等深加工产品,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2023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 80 万元,较 2018 年增长近 10 倍。
乡风铸魂,涵养文明新风
荣誉加身的背后,是乡风文明的持续滋养。大桥畔村以 “星级文明户” 评选为抓手,每季度开展 “清洁之家”“孝老爱亲”“诚信经营” 等评比活动,用 “红黑榜” 晾晒村民行为,引导大家从 “要我文明” 转变为 “我要文明”。村里还修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和文化大舞台,组建腰鼓队、广场舞队等文艺团体,定期举办 “邻里节”“丰收宴” 等活动,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
为破解 “治理难题”,大桥畔村创新推行 “村两委 + 乡贤理事会 + 村民代表” 的三元治理模式。乡贤们带头捐款捐物,参与村庄规划;村民代表轮流值班,收集民情民意;村 “两委” 定期召开 “板凳会”,现场解决村民诉求。近年来,村里未发生一起信访积案,矛盾调解成功率达 100%,获评 “六安市平安建设示范村”。
从 “脏乱差” 到 “绿富美”,从 “后进村” 到 “示范村”,大桥畔村的蝶变之路,是六安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大桥畔村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生态宜居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共享发展的红利,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