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赵善庆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大桥畔村传来喜讯,凭借在生态保护与治理中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 “安徽省生态村” 名单。这一荣誉的背后,是这个淠河之畔的村落历经六年生态攻坚,从 “污水横流” 到 “清水绿岸”、从 “荒山秃岭” 到 “四季常青” 的华丽转身。
铁腕治污,还淠河一湾清水
“以前河边全是猪圈、厕所,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傍晚来散步的人能排到桥头!” 站在淠河岸边的观景台上,大桥畔村村民吴正国指着水中嬉戏的野鸭,向记者细数环境的变化。
2018 年,大桥畔村启动 “淠河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六安市首个全域推行污水治理的村庄。村里累计投入 380 万元,拆除沿岸 42 处违章建筑,铺设主次污水管网 6.3 公里,建成日处理能力 300 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采用 “格栅 + 沉淀池 + 人工湿地” 工艺,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同时,组建由 12 名村民组成的 “河道管家” 队伍,实行 “每日巡查、每周清淤、每月监测” 制度,六年来累计清理河道垃圾 150 余吨,河道水质从劣 Ⅴ 类提升至 Ⅲ 类,达到饮用标准。
植绿护绿,让村庄四季常青
沿着进村的柏油路前行,两侧紫薇、女贞等景观树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 “微花园” 里月季、绣球竞相绽放。据村党支部书记张传军介绍,大桥畔村已完成村庄绿化 “三步走” 计划:2019 年完成主干道绿化,2021 年推进庭院美化,2023 年实施荒山造林,累计种植各类苗木 1.2 万株,新增绿地面积 8000 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从 32% 跃升至 68%。
村里还创新推行 “林长制 + 村民积分” 管理模式,将 1200 亩集体林地划分给 40 户村民承包管护,根据林木存活率、防火成效等指标给予积分奖励,可在村 “爱心超市” 兑换生活用品。村民陈孝兰承包的 15 亩林地三年来零火灾、零虫害,累计获得积分 2000 多分,“护着树就像护着自家孩子,看着它们长高,心里特踏实。”
生态富民,蹚出绿色发展路
生态好了,如何让 “好环境” 变成 “好收益”?大桥畔村探索出 “生态 + 产业” 的融合路径。在 200 亩稻虾共作基地里,水稻种植全程不施化肥,小龙虾粪便成为天然肥料,产出的 “淠河香” 大米每斤售价 15 元,是普通大米的 3 倍;在 300 亩六安瓜片基地,采用 “林下种植” 模式,茶叶与板栗树套种,既保持水土又提升品质,年产值突破 500 万元。
村里还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 “淠河渔歌” 民宿集群,改造 15 户传统民居,推出 “采茶体验 + 河道垂钓 + 农家宴” 特色线路。2023 年接待游客 2.3 万人次,带动村民户均增收 1.8 万元,实现 “生态保护 — 产业发展 — 村民致富” 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大桥畔村,先后斩获 “六安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安徽省森林村庄” 等称号,正朝着 “全国生态文化村” 的目标迈进。“下一步,我们将启动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实现水质、空气、土壤数据实时监控,让绿色成为大桥畔村最鲜明的底色。” 张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