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安徽省博物馆 ——以科技密钥激活文物教育基因

发布时间:2025-08-09 关注:

来源:李天月/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省博物馆——以科技密钥激活文物教育基因
  2025年7月23日下午,淮北师范大学学生李天月前往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启沉浸式研学。借助高精度扫描设备与数字建模技术,她对晨间发现的四十二处文物细节进行三维重构,将青铜礼器、徽州木构、革命遗存转化为可交互的教学模块,实践“文物数字转生”的创新理念。

  青铜纹饰:从范铸沟痕到数学密码
  志愿者重返楚大鼎展柜,手持激光扫描仪对鼎腹蟠螭纹进行0.1毫米级建模。当点云数据在平板呈现时,她发现纹饰单元存在11处非对称设计:“这些‘瑕疵’实为工匠预留的收缩余量,印证了《考工记》‘金有六齐’的合金配比智慧。”
  
  木构玄机:榫卯里的拓扑哲学
  徽州建筑厅内,志愿者对程氏三宅的“鹰嘴榫”发起挑战。她用三维摄影测量技术捕获梁柱节点,通过算法还原荷载传递路径。当模型显示该结构可承受3倍于自重压力时,她在笔记中批注:“现代建筑钢节点重达公斤级,而这只木榫仅重37克。”最令她振奋的是发现“水磨砖”砌筑的数学规律——扫描显示砖缝误差仅±0.03毫米,恰与当地年温差导致的膨胀系数匹配。“这才是真正的‘气候适应性建筑’!”她将数据导入教学软件,生成可动态演示热胀冷缩原理的虚拟墙。

  革命物语:弹痕中的时空折叠
  “烽火江淮”展区,志愿者对渡江蓑衣的补丁展开深度解码。纤维检测仪在日军军装布上发现微量火药残留,结合GIS系统定位,她还原出布料源自1943年淮南战役缴获品。全息剧场里,她重制《瑶岗的春夜》场景:当观众触碰煤油灯3D模型时,熏黑角度随触碰位置变化,同步投射邓小平批改文件的手部力学分析。“历史教育需要触觉记忆,”她边校准压力传感器边解释,“这盏灯左侧温度常年比右侧高4.2℃,证明首长惯用左手护灯防风。”
  
  暮色中走出博物馆时,志愿者轻抚写满笔记的手册低语:“三小时太短,只够轻触五千年文明的一枚指纹,但楚大鼎的铜绿、水磨砖的凉意、蓑衣补丁的经纬,已在我心里长出新的年轮。”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