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宗氏剪纸,裁出淮北千年风韵

发布时间:2025-08-08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相城三艺·布韵流芳”非遗传承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6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相城三艺,布韵流芳”非遗传承实践团队踏上了探寻淮北剪纸艺术的旅程。团队来到濉溪县石板街,这里不仅是淮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在这里,团队成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剪纸的魅力,更与宗氏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韩学敏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探寻这门千百年手艺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图1 宗氏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韩学敏
韩学敏自幼便在剪纸艺术中耳濡目染。家里的窗户、柜子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从过年的窗花到婚庆的喜字,从孩子的虎头帽到虎头鞋,无不体现着宗氏剪纸的精湛技艺。19世纪末,韩家的祖辈“宗杨氏”在淮北蔡里集开设了“宗家剪纸铺”,从此,这门手艺便在淮北地区流传开来,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寓意,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 非遗剪纸成品展示
韩学敏从1981年开始跟随母亲韩宗氏学习剪纸。母亲虽然不善言辞,却用手中的剪刀传递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执着。韩学敏回忆道:“母亲常说‘剪纸不是瞎剪,每一刀都有讲究’。她剪的‘抓髻娃娃’,手里要么拿莲花,要么抱鲤鱼,寓意着招财、去病、多子多福。”这些剪纸图案不仅美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信仰,成为淮北人表达情感、寄托希望的重要方式。

图3 非遗剪纸成品展示
淮北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寓意而闻名。它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又透着细腻和巧思。例如,火纹图案代表着“涅槃重生”,娃娃图案则根据性别区分,男娃多剪小肚兜,女娃梳双丫髻,这些规矩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抓髻娃娃”是淮北剪纸中常见的图案,它不仅代表着对健康和生育的祈愿,更蕴含着对家族兴旺的期盼。青蛙和石榴图案也常见于淮北剪纸中,因为它们都象征着多子多福。此外,还有一些娃娃图案,肚子圆滚滚的,像个小孕妇,老辈人看着就欢喜,说这是“早生贵子”的兆头。

图4 “抓髻娃娃”剪纸成品展示
    这些剪纸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淮北人表达情感、寄托希望的方式。高兴了剪喜花,发愁了剪个祈福的纹样,日子就有了盼头。它们记录着淮北人的生活,也承载着他们的文化记忆。
韩学敏认为,传承非遗的关键在于“守根与创新”。他强调,剪纸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他与地方教育局合作,为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将剪纸艺术带入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同时,韩学敏也积极探索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他将传统的剪纸图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许多新的作品,例如哪吒闹海、京剧脸谱等,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他还将剪纸与服装、包包等相结合,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5 韩学敏为团队成员介绍剪纸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雕刻的剪纸逐渐占据了市场,有人担心手工剪纸会被淘汰。但韩学敏认为,机器剪不出“手作的温度”。他指出,手工剪纸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手艺人的心血和情感,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更多人觉得“剪纸有用”。他尝试将剪纸做成装饰画、文创产品等,让剪纸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宗氏剪纸成为了省级非遗项目,建立了传承基地,并开设了少儿班,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韩学敏看着孩子们从拿不稳剪刀,到能剪出像样的小人,心中充满了欣慰。他希望,这门老手艺能够在孩子们手里发芽,传承下去。
韩学敏与宗氏剪纸的故事,是无数非遗传承人的缩影。他们用双手守护着古老的技艺,用心灵传承着文化的根脉。在新的时代,他们不断探索创新,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宗氏剪纸这门百年手艺,一定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