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观汉俑探千年史,调研队传文化魂 —— “俑见汉风” 汉兵马俑调研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27 19:09:57 关注:
观汉俑探千年史,调研队传文化魂 ——  “俑见汉风” 汉兵马俑调研社会实践团队
作者:耿晗玉
摄影:“俑见汉风” 团队成员
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5 年 6 月 29 日至 6月 30 日, “俑见汉风” 汉兵马俑调研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徐州市汉兵马俑博物馆,开展了为期 2天的汉兵马俑专项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探究汉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6 月 29 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徐州市汉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麓,这里埋葬着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兵马俑。刚进入博物馆,队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并介绍,1984 年汉兵马俑被发现,经考古发掘与整理,现已成为展示汉代军事、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实践团队分成小组,分别对博物馆的展厅、文物修复室及考古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在展厅内,一组气势恢宏的士兵俑阵列引起队员们注意。这些士兵俑身着不同铠甲,手持各式兵器,姿态各异,或站立警戒,或行进冲锋。队员们认真记录并向讲解员请教,了解到这些士兵俑生动展现了汉代士兵的精神风貌,为研究汉代军队的兵种构成、装备水平及战术布置提供了重要军事信息。
 

图1:实践团队成员在展厅观察士兵俑阵列
在文物修复室,队员们看到修复人员正对破碎陶俑进行细致拼接。一位修复人员介绍,汉兵马俑年代久远多有损坏,修复需极大耐心,需经清洗、拼接、加固等步骤。
实践团队还前往考古现场,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观察兵马俑坑的结构和布局,了解到其排列方式与汉代军队编制体系密切相关。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汉兵马俑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政治层面,它是汉代分封制的生动体现。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徐州作为楚王封地地位重要,楚王刘戊仿照天子陵墓规格设置规模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折射出当时地方诸侯国与中央政权既依存又制衡的关系。
社会生活角度,陶俑的服饰、发型等细节反映了汉代社会习俗与等级制度。士兵俑多为椎髻,军官俑服饰更精美华丽,此外还有侍从俑、乐舞俑等反映日常生活的陶俑。

图2:近距离观察汉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型细节。
汉兵马俑在艺术领域成就颇高。造型艺术上,以写实为基础兼具夸张与概括手法,陶俑比例协调、形态逼真,士兵俑面部表情丰富,体现汉代工匠的细致观察与高超塑造能力。 雕塑技法上,采用模塑结合、分段制作工艺,先制部件模具再翻模成型,最后拼接烧制,保证了造型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且运用刻、划、捏等手法精细雕琢服饰纹路、铠甲鳞片等细节。

图3:研究汉兵马俑的雕塑技法细节。
艺术风格上,体现汉代雄浑大气、质朴豪放的特色,与秦兵马俑的庄重肃穆相比更显灵动与活力,线条简洁明快,以简洁造型传达丰富情感与信息。
调研中,实践团队也关注到汉兵马俑的保护问题。因年代久远及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其面临诸多损坏风险,博物馆虽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仍有改进空间。
针对文物修复,队员们发现修复团队规模和技术有待提升,建议建立更专业团队,运用先进技术与材料修复,坚持 “最小干预” 原则,加强修复技术研究与创新。
环境控制方面,展厅与文物库房的温湿度、光照等控制不够精准,汉兵马俑作为陶质文物对环境敏感,建议安装更完善的监测与调控设备,控制温湿度,避免强光直射,定期通风换气。
为减少人为破坏,队员们认为博物馆管理与保护力度欠缺,建议完善安保系统,规范游客参观行为,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文物保护意识与专业素养。 队员们认为深入研究可更好了解汉兵马俑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普及其价值与保护知识,能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6月 30日,实践团队结束调研。2天里,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与工作人员交流,对汉兵马俑有了更深入了解,收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提出详细调研报告奠定基础。此次 “俑见汉风” 汉兵马俑调研实践活动,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队员们怀揣对历史的敬畏,在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的五天时光里,从展厅中形态各异的俑阵,到修复室里精心拼接的陶片,再到考古现场的遗迹痕迹,一步步触摸到汉代的脉搏。
 
 
作者:耿晗玉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