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智慧旅游发展的号召,淮北师范大学“智绘云旅,心聆旅意”团队近日赴六安市金安区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7月20、21日团队成员聚焦“AI+旅游”融合创新,通过多场景调研探索民生需求,助力地方旅游产业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赋能、服务社会”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文旅部亦明确指出要“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在此背景下,团队依托专业优势,以“AI技术如何更好服务大众旅游需求”为核心,开展实践调研,为地方智慧旅游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图1为团队成员们在东成都社区集合,拉开了本次调研活动的序幕
东城都社区:破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走进东城都社区,团队重点关注老年群体的旅游智能化需求。调研发现,不少老年人对AI旅游助手充满期待,但操作界面复杂、方言识别不准确、缺乏应急人工支持等问题,成为他们使用的主要障碍。“按钮太多记不住,说方言总答非所问,遇到问题没人帮”,社区居民的反馈直指适老化设计短板。团队成员现场开展一对一教学,耐心讲解基础操作,并详细记录老年群体对无障碍旅游的需求,如避开陡坡路段、推荐适老设施的行程规划功能,为AI工具的适老化优化提供了鲜活的一线数据。

图2为东成都社区工作人员填写纸质版的调查问卷
六安中学:对话新生代,捕捉旅游新趋势安徽省六安中学的调研聚焦刚结束高考的毕业生群体,这些正规划或已完成毕业旅行的年轻人,是AI旅游工具的核心用户。团队在中学门口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问卷,深入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与体验反馈。数据呈现鲜明反差:82%的受访者使用过AI旅游助手,但仅19%表示“非常满意”,高使用率背后暗藏功能优化空间。

图3为团队成员通过向高考毕业生发放绘制的海报进行线上调查问卷
六安站:优化出行衔接,提升旅客体验六安站作为重要交通节点,汇聚了往来游客与本地出行群众。团队在此调研发现,AI旅游服务在实际出行场景中仍有不少“卡壳”时刻。“查站内换乘路线,AI给的指引绕了远路,还不如问工作人员清楚”“预订了酒店但不知道从出站口怎么最快过去,AI推荐的路线连地标都不提”,旅客的反馈集中指向场景实用性不足的问题。更常见的困扰是信息“两张皮”:AI显示“景区末班车20点发车”,但实际车站末班车19点就停运了;遇到身份证遗失、行李超重等突发情况,AI只会机械回复“请咨询工作人员”,无法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大家期待AI能真正“懂车站”,不仅接入实时班次数据,更能结合站内布局、周边交通实际提供精准指引,遇到突发状况时给出可操作的应急建议。
六安万达广场:推动“旅游+消费”深度融合在万达广场,市民对AI整合商圈优惠、亲子游推荐等需求强烈。团队聚焦“旅游即生活”理念,构思“一键规划吃住游购娱”的智慧服务模式,助力本地消费与旅游场景联动,激发文旅新活力。

图4为团队成员向路人介绍AI旅游助手
成果落地见效,彰显青春服务价值此次“三下乡”活动是一次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需求的生动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既收集到老年群体对适老化服务的迫切期待、青少年对个性化体验的创新需求,也捕捉到旅客对智慧出行的实际诉求、市民对“旅游+消费”融合的美好向往,这些鲜活的民生声音为“AI+旅游”发展找准了方向。通过调研,团队不仅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更在服务中深化了对“科技为民”的理解,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联合地方文旅部门、景区及科技企业推动需求落地转化,让这些建议和期待真正成为智慧旅游建设的“施工图”。同时,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探索“AI+文旅”融合路径,用青年智慧助力旅游产业数字化升级,让科技更好地赋能民生、点亮旅程,书写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