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团队走进苏州图书馆北馆,开展“绘本润童心·阅读伴成长”实践活动。团队大学生依托图书馆丰富的中文绘本资源,通过共读分享、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儿童感受故事魅力,在实践中探索公共文化空间里的儿童阅读服务模式。
8月17日上午9点,苏州图书馆北馆的少儿阅读区已坐满了前来参与活动的儿童。“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早早到位,将图书馆推荐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好饿的毛毛虫》等经典中文绘本整齐摆放,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孩子们围坐成圈,一场生动的绘本阅读引导活动就此开始。
志愿者们首先采用“声情并茂共读”的方式,结合绘本画面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故事,时而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时而做出夸张的动作,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讲述《蚯蚓的日记》时,志愿者特意放慢节奏,每翻一页都留出时间让孩子们观察画面细节,“大家看看蚯蚓的日记里画了什么?它为什么要记录这些事呀?”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纷纷举手,现场互动氛围十分热烈。
实践中,团队注重结合图书馆的空间优势设计活动。利用馆内的“亲子阅读角”,志愿者们组织了“故事接龙”游戏,以《三只小猪》为蓝本,让孩子们轮流续编情节。有孩子提出“小猪们可以建一座石头城堡”,志愿者便引导大家讨论“石头城堡需要哪些材料”,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让孩子们在图书馆的环境中感受合作的乐趣。
为了让阅读体验更立体,团队还设计了“绘本与馆藏联动”环节。读完《恐龙的秘密》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前往图书馆的自然科学书架,找到相关科普书籍,告诉他们:“故事里的恐龙在这些书里有更详细的介绍哦。”这种联动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也让他们对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有了初步认识。
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需求存在差异。低龄儿童更关注绘本的图画和简单情节,高龄儿童则对故事背后的道理更感兴趣。据此,团队及时调整引导策略:对低龄儿童多采用“指认图画+简单提问”的方式,对高龄儿童则增加“故事寓意讨论”环节。这种灵活调整的过程,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接触服务对象,才能提供更精准的帮助。
8月17日下午,团队邀请陪同的家长参与“亲子共读示范”,志愿者们现场演示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思考,比如“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会怎么做?”并向家长推荐了图书馆的“亲子阅读推荐书目”。一位家长表示:“平时带孩子来图书馆只是随便翻翻书,今天跟着志愿者学会了怎么引导孩子读绘本,收获很大。”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在图书馆的“阅读心愿墙”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有孩子画了一本打开的书,旁边写着“我喜欢和志愿者姐姐一起读故事”。志愿者们看着这些稚嫩的笔迹,真切感受到在公共文化空间里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此次“红心研墨”团队在苏州图书馆北馆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儿童的阅读体验,也让大学生在服务中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实践证明,依托公共文化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既能发挥场所资源优势,又能让青年学子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服务社会”的内涵,为高校与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