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光点亮童心,用行动传承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31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这个夏天,我作为大学生实践团队的一员,走进社区服务中心,为二十余名小朋友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实践课程。这段经历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不仅吹散了酷暑的燥热,更让我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深刻体会到“传承”与“陪伴”的重量。
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当即就决定要讲“红船精神”,因此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把这段重要的历史讲给孩子们听,忐忑的是如何让抽象的精神变得生动易懂。为此,我做了大量准备:查阅党史资料,梳理红船故事的时间线;制作精美的PPT,用动画演示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还特意准备了红船模型,让孩子们能直观感受船的构造。
第一堂课开始时,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一艘小船能改变中国吗?”孩子们的好奇眼神给了我信心。我从“南湖红船”的故事讲起,告诉他们这艘船承载着怎样的理想,又见证了怎样的决心。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我设计了“假如我是小船长”的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如果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带领大家解决”。有个小男孩说:“我会像红船上的叔叔们一样,不放弃,一直想办法!”听到这句话时,我忽然明白,或许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但那颗“勇敢面对困难”的种子,已经悄悄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课程最后,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朗读“红船精神”的内涵,看着他们认真跟读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传承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讲解、一次真诚的互动,就能让精神的力量跨越年龄,直抵人心。
除了红船精神的课程,我还负责“废物利用”主题的实践课。设计这门课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能在动手过程中理解“环保”的意义,学会珍惜资源。所以我在讲完理论课之后带小朋友们折星星。虽然用的是自己买的星星纸,没完全贴合“废物利用”的主题,但整个过程依然让我收获很多。
课前我特意练了几遍折法,怕自己手笨教不会孩子们。真正开始时,比想象中顺利。小朋友们眼睛亮晶晶的,听得特别认真。有几个孩子学得快,还主动帮旁边的小伙伴,课堂气氛特别好。
中间也有小插曲:一个小男孩总折不好五角星的角,急得直皱眉。我蹲下来手把手教了两次,他终于折出一个歪歪扭扭的星星,举起来跟同桌炫耀,那股开心劲儿特别感染人。
最后每个孩子都捧着一小把星星,有的说要串成手链送给妈妈,有的要放进玻璃瓶当装饰。看着他们满足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虽然用的是新纸,但教会他们动手的快乐、分享的温暖,也是一种收获。这让我明白,有时候不必纠结形式是否完美,用心投入、传递快乐,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
这两天的实践像两段接力的旅程,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天讲红船精神时,我总怕讲得太浅,拼命想把历史讲透彻。可孩子们记得最牢的,是拼图时互相帮忙的样子,是用“独自睡觉”理解“勇敢”的瞬间。原来理论不用那么复杂,能走进他们生活的,才是最有力的。因此红船精神的课程,让我明白传承的意义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引导。
第二天的废物利用课,我起初为没用到废品有点失落。但看着孩子们用新纸认真做手工,用买来的星星纸折出满手星光,又觉得没那么重要了。那个总折不好星星的小男孩,最后举着歪歪扭扭的作品笑个不停,说要送给奶奶。这时我才懂,实践课的意义不在材料,而在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学会珍惜手里的东西。所以废物利用的实践,让我懂得教育的本质不是说教,而是启发。
两天课程连起来,像看到一颗种子发芽的过程。红船课播下的道理,在手工课的笑声里有了形状。孩子们把红船精神里的“团结”,变成了互相教折星星的耐心;把“创造”,变成了给星星画上笑脸的巧思。
原来教育从不是硬灌知识,而是让第一天的感动,能在第二天的行动里慢慢生长。这种自然的连接,比任何完美的教案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