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童心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31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2025年7月16日至18日,我们团队在南京开展了以“绿芽七彩心 童心筑梦齐”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城市,用秦淮河的粼粼波光、乌衣巷的青石板路,为我们的实践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色。三天里,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红船精神”的红色记忆,徜徉于《泊秦淮》《乌衣巷》的诗意长河,触摸非遗文化彩脸绘谱的千年温度,而我作为团队的后期剪辑,则用镜头与剪刀,将这些瞬间编织成了一段关于传承与成长的影像故事。
实践开始前,我便和队友们约定好拍摄重点:既要捕捉课堂的完整流程,更要定格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感动。三天下来,相机和手机里存满了800多分钟的素材,像是散落的珍珠,等待被串联成链。坐在电脑前梳理素材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鲜活的课堂——7月16日讲“红船精神”,老师用动画短片演示着百年前的风雨飘摇,后排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举手:“老师,红船是不是载着很多英雄呀?”她眼里的好奇像星星一样亮;7月17日赏析《乌衣巷》,当老师讲到“旧时王谢堂前燕”,有个小男孩指着窗外飞过的燕子喊:“你看,燕子真的飞来了!”引得全班笑成一团;7月18日画脸谱,一个总爱走神的男孩,竟对着手里的白色脸谱涂了整整两小时,最后举着满脸通红的“关羽”,跑遍教室向每个人炫耀。这些碎片式的画面,成了我剪辑时最珍贵的宝藏。
为了让视频既能清晰展现活动脉络,又能传递出温暖的情感,我反复琢磨着叙事的节奏。开篇选了清晨的秦淮河,晨光洒在河面上,画舫轻轻划过,镜头慢慢推近岸边的乌衣巷牌坊,配上一句“在历史的褶皱里,藏着童心与传承的相遇”,既点出了南京的文化坐标,也暗示了实践的意义。中间部分按三天的课程自然划分,但又悄悄埋下一条情感线索:第一天“红船精神”的课堂上,我特意剪进孩子们挺直腰杆听讲的画面,搭配他们齐声说“要像英雄一样勇敢”的原声,突出“理想”的分量;第二天讲古诗时,把孩子们跟着老师吟诵的声音和乌衣巷的实景镜头叠在一起,让“旧时王谢”的沧桑与童声的清亮形成奇妙的呼应,凸显文化“传承”的绵延;第三天非遗体验,重点剪了孩子们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从一开始拿着画笔不敢下笔,到后来大胆地给脸谱加花纹,最后举着作品互相“比美”,用画面讲述“创新”的快乐。结尾处,我把三天里孩子们的笑脸一一拼贴,从专注的、疑惑的,到开怀的、骄傲的,最后定格在全班齐声喊出“绿芽七彩心,童心筑梦齐”的瞬间,让主题在笑声里自然升华。
剪辑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细节的对话。我格外小心地保留着那些带着“生活气”的声音:孩子们争抢画笔时的小声嘀咕,回答问题时奶声奶气的“我知道”,还有老师被逗笑时的温柔回应。这些原声比任何背景音乐都更有力量,能让人瞬间走进那个充满活力的教室。画面处理上,我对几个镜头做了慢放——比如一个小女孩把涂好的脸谱戴在脸上,对着镜子偷偷笑的瞬间,慢放让那份羞涩又得意的神情格外动人;还有孩子们围着老师看脸谱样本时,挤成一团的小脑袋,慢放后能清晰看到每个人眼里的向往。字幕设计也藏了些小心思,讲古诗时,诗句随着孩子们的朗诵逐字跳出,像落在画面上的墨痕;展示脸谱作品时,在旁边加上“非遗小传承人”的字样,既让观众看懂内容,又悄悄强化着文化的分量。
当最终的视频成片在团队群里播放时,有队友说“看哭了”,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段影像早已不只是一份工作成果。那些被我反复剪辑的画面里,藏着比“完成任务”更珍贵的东西:孩子们用最单纯的方式理解着“红船精神”,把家国情怀种进了心里;他们读古诗时未必全懂深意,却用童声给千年前的文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们涂画脸谱时或许手法稚嫩,却是在用画笔与古老的非遗对话。而我的剪辑,不过是把这些“文化传承的瞬间”轻轻捧起,让更多人看到:当童心遇见历史与文化,会碰撞出怎样温暖的火花。
现在再看那段视频,秦淮河的水依然流淌,孩子们的笑声依然清澈。我知道,这场“绿芽七彩心 童心筑梦齐”的实践,早已超越了三天的时间、一堂课的内容。而我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段暑期活动的剪影,更是无数颗童心与文化相遇时,悄悄萌发的、名为“传承”的绿芽——它们或许微小,却带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在南京的阳光下,在更多人的注视里,正慢慢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