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芽之力,筑童心之梦
发布时间:2025-08-31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作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从最初的策划案打磨到九大片区活动的圆满收官,两个月的统筹历程像一场精密的织网——既要让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生态智慧这些“丝线”各展其彩,又要让85名志愿者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当最后一份活动总结归档时,那些在泰州社区响起的诗词声、盐城康复中心传来的鼓点、苏州工坊里的锤凿声,都化作了对“教育者”与“统筹者”双重身份的深刻注解。
一、统筹之基:在千头万绪中锚定坐标
筹备阶段最具挑战的,是让九大地区的活动既统一于“七彩育人”理念,又扎根地域文化土壤。我们逐一对接20余个合作单位,提炼出“红色基因+非遗技艺+生态智慧”的三维框架。针对盐城孤独症儿童群体,我协调康复专业志愿者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漆扇制作简化为“点染-粘贴”两步法,既保留技艺精髓,又适配特殊儿童的动手能力;为淮安片区设计“周恩来精神”课程时,特意加入“家书仿写”环节,让伟人精神通过笔墨传递给孩子。
人员调度上,我们创新采用“专业矩阵+地域适配”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诗词讲解与红色故事编撰,历史学专业深挖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学前教育专业主攻特殊儿童互动课程。记得苏州吴江片区的“活字印刷”课筹备时,非遗传承人提出工具安全隐患,我连夜协调团队中的美术专业学生改良刻字刀具,将尖锐处打磨成圆弧状,既保留实践质感,又确保儿童安全。这种“发现问题—联动解决—复盘优化”的闭环,成了我们应对突发状况的标准流程。
二、实践之思:在细节褶皱里看见光
活动开展期间,我辗转于各片区督查,那些计划外的温暖瞬间,远比预设的“成果指标”更动人。在盐城德馨医院,有个自闭症男孩始终抗拒参与集体活动,直到志愿者用非洲鼓敲出《小星星》的节奏时,他突然伸手触碰鼓面,嘴角泛起浅笑。这个持续了3秒的互动,让在场的我们红了眼眶——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强行灌输,而是等待一颗心向世界敞开的瞬间。
常州红东社区的“投壶体验”课上,一位祖辈曾是木匠的老人主动为孩子们示范古法投壶的握箭姿势,他说:“这些老手艺,你们能想着教给娃娃,比啥都强。”这句朴实的话,让我突然明白: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传统文化在代际对话中活下来的可能。在宜兴消防队,当孩子们穿着迷你消防服演练疏散,奶声奶气地喊着“弯腰捂口鼻”时,我意识到安全教育从来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让规则在体验中内化为本能。
三、成长之悟:从“管理者”到“同行者”的蜕变
作为负责人,我曾一度执着于数据达标:公众号推送是否按时发布、新闻稿是否登上省级平台、课程参与率是否达到100%。直到在南京六合片区看到志愿者蹲下来,耐心教留守儿童用彩泥捏制“红船”,我才懂得:比起冰冷的数字,那些俯身教孩子系鞋带、帮老人调试手机的瞬间,才是“绿芽”最该生长的地方。
活动后期,我们启动“资源反哺”计划:将苏州的垃圾分类教具箱、盐城的非遗材料包捐赠给社区,让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效影响。有位社区主任感慨:“你们不仅带来了课,更留下了能接着用的法子。”这句话点醒了我:公益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搭建可持续的成长生态。
如今回望这场实践,最珍贵的收获不是那些获奖证书或媒体报道,而是见证90名志愿者从“按流程执行”到“主动创新”的转变,看到孩子们眼中闪过的对文化的好奇、对他人的共情。当“绿芽”的旗帜在不同城市的社区飘扬时,我突然理解:所谓统筹,就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发光体——志愿者在付出中成长,孩子在体验中绽放,而文化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完成了一次温柔的传递。
这场实践落幕了,但它教会我的——如何在宏观规划中注入人文温度,如何让教育在落地时保持弹性与真诚——将永远指引我前行。就像那些在课程中亲手种下的种子,或许此刻尚在土壤中沉睡,但只要有阳光雨露,终会破土而出,长成一片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