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穿过梧桐叶的间隙,在社区斑驳的墙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7月12日清晨六点半,曲阜师范大学青衿致远实践团的成员们已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集结。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20年间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却因人口结构复杂、公共空间匮乏等问题,陷入“门对门不相识”的困境。这场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青年服务基层的尝试,更成为一场关于现代社区如何重拾温度与信任的社会实验。
一、敲开家门,触摸真实的社区肌理
第一周,实践团便将工作重心放在“深度扫描”上。不同于常规调研问卷的线上发放,成员们在社区进行“扫楼式”走访。通过连续三天的蹲点记录,实践团发现社区存在三大隐性危机:其一,独居老人紧急求助响应平均时长超过28分钟;其二,租户群体与原住民矛盾频发,近半年物业投诉中60%源于噪音纠纷;其三,社区公共设施使用率不足35%,闲置的乒乓球台成了流浪猫的栖息地。
“我们原以为社区活动没人参加是因为居民生活忙碌,后来才明白是缺少真正解决问题的抓手。
二、搭建平台,让原子化个体重新联结
在社区党委支持下,实践团开始打造“三维联动”机制,纵向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横向整合物业、商户、高校资源,同时培育居民自治组织。
实践团将废弃的自行车棚改造为“共享工具屋”,居民捐赠的327件工具中,既有老木匠珍藏的榫卯工具箱,也有年轻人带来的3D打印机;在中心花园设立的“漂流书箱”,三个月内流转图书超过2000册,书页间夹着的便签纸记录着陌生人的阅读感悟。最令人惊喜的是“代际对话工作坊”,退休教师开设的书法课成了年轻人的解压课堂,中学生教老人制作的短视频在抖音收获数万点赞。
三、文化浸润,重塑社区精神家园
随着物理空间改造初见成效,实践团开始聚焦文化认同构建。他们挖掘出社区三大文化基因:作为老工业区遗留的“工匠精神”、因知青下乡形成的"集体记忆"、以及本土非遗“麦秆画”技艺。在社区广场上,居民自发组织了“老物件市集”,1978年的粮票、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相机引发集体怀旧。82岁的赵大爷捧着自己制作的煤油灯模型,向围观者讲述当年车间夜战的往事。实践团成员发现,当人们谈论共同经历的历史时刻,彼此间的隔阂悄然消融。
四、长效机制,让温情生长为制度
社会实践临近尾声时,实践团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如何确保项目可持续。他们拒绝制作华丽的成果展板,而是将重心放在培养社区内生力量上。经过与社区党委反复研讨,最终形成“1+N”自治体系:1个由居民代表组成的“邻里发展委员会”,N个按兴趣领域划分的自治小组(如环境监督组、文化传承组、矛盾调解组)。
实践结束当天,队员们收到多条居民发来的消息。独居老人孙奶奶录制了视频:“现在每天下楼都能碰到熟人,连我家猫都认识好多新朋友。”租户设计师小林上传了照片:曾经堆满快递盒的楼道,如今挂着他和其他住户共同创作的墙绘。这些鲜活的反馈,印证着这场实践带来的深层改变。
五、更长远的追问:如何让善治之路行稳致远?
实践结束之际,团队成员的心中仍萦绕着三个未解的追问:
其一,如何让短暂的温情转化为持久的联结?实践证明,依靠外部力量推动的社区活动容易陷入“人走茶凉”的窠臼,唯有培育内生动力才是根本之道。我们不能只做“输血者”,更要教会社区“造血”。未来,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临时性机制转化为常态化平台,将是关键课题。
其二,如何在多元利益诉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实践中暴露的停车位纠纷、垃圾分类矛盾、加装电梯争议等,本质上是城市化进程中利益格局调整的缩影。如何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同时维护公共利益,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
其三,如何让技术赋能社区治理而不失温度?实践中使用的微信群、小程序等工具确实提升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指尖上的负担”。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守护邻里交往的“烟火气”,防止技术异化为新的隔阂,需要审慎思考。
这些追问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正如社区墙上那句标语所言:“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每个居民心里。”这次实践,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人心的耕种;不仅是短期的突击,更是长期的坚守;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政绩,而要培育静水流深的善治。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社区的实践恰似一粒种子,播撒在城市肌理的褶皱之中。它或许不会立刻长成参天大树,但只要扎根沃土、汲取养分,终将在时间的见证下枝繁叶茂,让陌生人的城市绽放出熟悉的温度。而这,正是千万个中国社区通往善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