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活邻里间的技艺共鸣与情感纽带,探索“以情促治”的社区治理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致远实践团于7月8日来到日照市金海社区进行实践,开展以“手作传情、共建温情社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致力于搭建技艺交流的实体平台,更聚焦通过共同创作消解人际隔阂,满足居民对多元文娱生活的需求,为现代开放型社区治理注入人文活力。
前期筹备,锚定情感共鸣痛点
实践初期,团队以“解码社区情感需求图谱”为目标展开调研。通过组织“手艺与记忆”茶话会、发放“社区互动需求”问卷、走访特殊群体家庭等形式,精准把握治理症结:金海社区居民构成多元,老年群体因“代沟”与年轻人疏离,年轻上班族受“懒人经济”影响疏于线下互动,亲子家庭渴望高质量共同活动却缺乏载体,社区公共空间的情感联结功能未被充分激活。结合“以情促治”理念,团队确定以“邻里工坊”为切入点,通过手作协作唤醒集体情感,构建“技艺共研、情感共生”的治理生态。
活动形式采用“传统技艺传承+现代创意融合+公益成果转化”三维模式;邀请方式实行“网格走访+社群邀约”,为独居老人配备“手作伙伴”,为双职工家庭开设“周末专场”;活动环节设计“记忆手作”“协作共创”“爱心义卖”等内容,兼顾技艺学习与情感培育。筹备期间,非遗传承人主动担任志愿导师,商户捐赠环保材料,形成“社区党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的筹备格局,让温情从筹备阶段便开始传递。
实践开展,手作淬炼邻里情
7月8日清晨,社区文化广场被改造成“温情手作空间”,木艺工作台、布艺创作区、陶艺拉坯角错落分布,老手艺人的工具与孩子们的涂鸦相映成趣,“邻里工坊”在居民的期待中正式启动。活动现场,居民带来的手作素材各具故事:退休教师的旧毛线团藏着孙女的成长记忆,快递员的废纸箱里藏着手工改造的巧思,非遗传承人的丝线中凝结着三代人的坚守,形成独特的“情感素材展”,每件物品都成为打开心扉的钥匙。
活动过程中,“代际协作”让老人教年轻人纳鞋底,年轻人教老人用黏土捏制卡通形象,在技艺互传中消除隔阂;“社区记忆墙”集体创作环节,居民用马赛克拼贴社区老照片与新愿景,在共同构思中强化归属感;“爱心手作”环节将作品捐赠给社区困境家庭,让温情通过手作传递到更多角落。
实践感悟,匠心凝聚治理新动能
活动落幕之后,居民们自发组建了“巧手联盟”,将工坊的温暖延续到日常生活:有人定期帮独居老人修补木椅,有人教务工人员子女做布艺书签,有人带着残障人士家庭创作的手作参加市集,形成“以艺助残、以技暖心”的治理新场景。实践团持续追踪发现,工坊的涟漪效应不断扩大: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提升55%,邻里间主动问候的频次增加近三倍,居民自发参与的“楼道美化”“节庆布置”等公益项目从每月1场增至4场,曾经的“陌生人社会”正逐步蜕变为“互助生活圈”。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切体会到,现代社区治理的突破点,在于找到能激活居民心灵联结的“情感密码”。“邻里工坊”以手工艺为媒介,将“以情促治”的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它是培育公共精神的土壤,让居民在共同完成一件手作的过程中学会协作与包容;是传承文明的载体,让老手艺人的坚守与年轻人的创意碰撞出文化新火花;更是凝聚共识的纽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针一线、一凿一刻融入日常。这种“轻介入、深参与”的模式,巧妙化解了“数字时代”的社交惰性,证明当治理手段触达人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居民便会从“被动接纳者”转变为“主动建设者”。实践印证,有生命力的社区治理,不必依赖宏大的制度设计,而是要在手艺传承中守护温度,在互助协作中培育信任,在共同创造中凝聚认同——这正是基层治理“以人为本”的鲜活注脚,为开放型社会中社区从“居住集合体”向“精神共同体”转型提供了可推广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