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邻里读书日”为媒,铺就社区共治路

发布时间:2025-08-24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为破解开放型社会中邻里情感疏离的难题,探索“以情促治”的社区治理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致远实践团于7月11日来到日照市东港区碧海社区进行实践,开展以“共读温情文字、构建有温度社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致力于搭建阅读交流的实体平台,更聚焦于通过文字共鸣激活邻里情感,为现代社区治理注入人文活力。
  前期筹备,锚定情感共鸣点
  实践初期,团队以“解码社区情感需求”为目标展开调研。通过组织“社区情感茶话会”、发放“阅读与邻里关系”问卷、走访独居老人等形式,精准把握社区治理痛点:青年群体受“懒人经济”影响,习惯线上社交而疏于线下互动;老年群体渴望情感慰藉却缺乏交流渠道,社区公共活动参与度不足30%。结合治理理论中“多元共治”理念,团队确定以“邻里读书日”为情感纽带,通过文字共情打破人际壁垒,培育社区“情感共同体”。
  活动形式采用“主题共读+故事分享”模式,精选与“邻里情、家乡味”相关的散文、诗歌作为共读文本;邀请方式实行“网格员入户邀请+社群接龙”,为独居老人配备“读伴”,为上班族开设“晚间场”;活动环节设计“家乡故事汇”“文字传情”等互动内容,用文字勾连乡愁、用故事拉近距离。筹备过程中,社区党员主动担任“情感联络员”,商户捐赠茶水点心,形成“社区党组织引领、居民多元参与”的筹备格局。
  实践开展,文字织就情感网
  7月11日午后,社区共享空间被改造成“温情阅读角”,泛黄的旧书页与手写的读后感贴满墙面,“邻里读书日”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居民带来的书籍多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东北大叔的《林海雪原》里夹着老家照片,贵州阿姨的《黔味食谱》写满批注,00后女孩的《小王子》贴着与邻居家孩子的合影,形成独特的“情感藏书展”,每本书都成为打开心扉的钥匙。
  活动过程中,实践团设计的情感互动环节成效显著:“方言读诗”让各地方言演绎《乡愁》,在笑声中消解地域隔阂;“故事盲盒”抽取邻里间的暖心小事进行分享,用真实叙事唤醒共情;“未来明信片”环节中,居民写下对邻居的祝福投入信箱,由实践团次日送达,将瞬间感动转化为持续联结。活动尾声的“社区心愿汇”上,居民自发提出“建立流动书架”“组建亲子读书会”等建议,实践团协助社区推动情感互动从“活动场景”转化为“治理机制”。
  实践感悟,温情激活治理力
  活动结束后,居民们自发约定下周继续共读,几位老人主动提出要教年轻人织毛衣,形成“阅读搭桥、技能传情”的延伸效应。实践团跟踪观察发现,“邻里读书日”的情感涟漪持续扩散:社区微信群里的互助信息增长50%,3户独居老人与邻居结成“日常照护对子”,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等公益活动的人次较上月翻倍,情感共鸣正逐步转化为治理合力。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现代开放型社区的有效治理,关键在于以“情感认同”破解“原子化生存”困境。“邻里读书日”通过文字这一柔性载体,将“以情促治”理念具象化:它既是思想引领的阵地,用经典文本涵养社区价值观;也是资源整合的纽带,激活居民手中的文化资源;更是志愿服务的平台,让居民在分享中践行公益精神。这种“低门槛、高共情”的治理路径,成功克服了“懒人经济”下的社交惰性,证明当社区治理触及“人的情感需求”,居民便会从“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实践证明,有温度的社区治理,需要跳出“行政指令”的传统模式,在文字共鸣、故事分享、情感传递中培育社区归属感,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为现代城市社区构建“熟人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情感治理方案。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