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匠心制课件,让文化润童心——“绿芽七彩行”暑期实践感悟

发布时间:2025-08-24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在这个充满蝉鸣与阳光的暑假,我有幸成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担任线上苏州吴江备课组的课件制作工作。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群体,我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制作了《跟随诗词云旅行——春夜洛城闻笛》和《活字印百福》两份课件。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教育不必依赖高科技,而是用真诚的设计让知识贴近孩子,让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他们的世界。
      用童趣解读诗词,让城市知识藏在故事里
      接到《跟随诗词云旅行——春夜洛城闻笛》的制作任务时,团队明确要求面向年龄较小的学生,且要融入洛阳的城市知识。我立刻意识到,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复杂的动画和花哨的特效反而会分散注意力,不如用最简单的故事、图片和互动游戏传递知识。
      为了让“洛城”这个概念变得具体,我收集了洛阳的标志性照片——龙门石窟的佛像、开满牡丹花的公园、古老的城墙,每张图片都配上一句口语化的解说:“看,这是洛阳的大佛,它笑起来像爷爷一样亲切”“洛阳的牡丹花开得比小朋友的脸蛋还红”。这些直观的视觉呈现,比任何动画都更能让孩子们记住这座城市的模样。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我还编了一个“小鲤鱼游洛阳”的短篇故事:小鲤鱼从吴江游到洛阳,看到了诗里的柳树,听到了笛子声,用童话视角串联起洛阳的地理风貌和诗词意境。
      在解读“折柳送别”的意象时,我没有讲解复杂的文化内涵,而是设计了“找不同”游戏。左边是诗中“古人折柳送朋友”的简笔画,右边是团队成员拍摄的吴江本地“奶奶折柳插窗户”的照片,让孩子们找出两张图里的共同点——都是绿色的柳树枝。然后用一句话点明:“柳树长得长长的,古人觉得它能把思念送得远远的,就像我们吴江人用柳树祈福一样。”这种对比设计,让抽象的文化意象变得贴近生活。 
      用粘土玩转活字,让传统技艺落在手心里
    《活字印百福》课件的核心是让孩子们理解活字印刷术,而团队提出的“用粘土替代活字材料”的想法,完美解决了线上教学无法实操的难题,也让整个课件远离了复杂技术,回归到动手体验的本质。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看懂活字印刷的原理,我用最朴素的对比图展示:左边画着一块刻满字的木板(雕版印刷),旁边标注“改一个字要重刻整块板,好累呀”;右边画着一个个独立的小方块字(活字印刷),配文“换一个字只要换一个小方块,真方便”。这种直观的图画对比,比任何动画演示都更能让孩子们理解“活字可以重复使用”的优势。
      课件的重头戏是“粘土做活字”的步骤教学。我用特写照片,一步一步展示过程:第一张照片是“揉粘土”,配文“像玩橡皮泥一样,揉成方方的小积木”;第二张是“写福字”,用红色马克笔在粘土上反写“福”字,特意标注“字要反着写,印出来才是正的哦”;第三张是“盖印章”,把写好字的粘土蘸上红印泥,印在白纸上。每张照片都配上简单的儿歌式解说,比如“揉一揉,变方块;写一写,反着来;印一印,福气来”,方便孩子们跟着念、跟着做。
图为小朋友展示作品 包佳敏供图
      这个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需要高科技加持。当孩子们能用熟悉的粘土亲手制作“活字”,能在纸上印出自己做的“福”字时,这种真实的触感和成就感,远比任何虚拟动画都更能让他们爱上传统技艺。
      在朴素中见真章,让教育初心暖在细节里
      整个课件制作过程中,团队始终强调“去技术化”,让内容回归教育本质。备课组的老师反复提醒我:“给小孩子做课件,字要大一点,颜色要亮一点,步骤要少一点。”这些简单的要求,反而成了我设计的核心原则。
      在调整《春夜洛城闻笛》课件时,团队发现我用了太多文字说明,建议全部改成图画和短句。我立刻将“李白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思乡诗”改成了一个戴斗笠的卡通诗人形象,旁边画着一轮月亮和一棵柳树,配文“李白爷爷爱月亮,爱家乡”。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
      这次暑期实践让我明白,好的课件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用心的设计。无论是用故事解读诗词,还是用粘土体验活字,都让我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很朴素,教育的方式可以很简单。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能接触的材料、能参与的方式传递知识,就能让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未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回归本质,用真诚和用心替代花哨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