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绿芽”志愿者协会组织的系列实践活动,于我而言,是一场充满温暖与成长的旅程,让我在传递知识与爱心的同时,收获了深刻感悟。
活动伊始,我便被孩子们的热情与好奇所感染。在手工制作环节,看着他们拿着彩纸、颜料,认真勾勒图案、大胆涂色,将奇思妙想融入作品,在帆布袋上创作多彩画面,每一笔都是童真的绽放。我协助他们剪贴贴、调色指导,过程中,孩子们会因一个创意的实现欢呼,因遇到小难题向我求助,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对创作的热忱。这让我明白,陪伴与引导能为孩子们打开创意的窗口,而他们的纯真反馈,也让我重拾对简单美好的感知,仿佛回到无忧的童年时光。
垃圾分类知识宣讲时,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得笔直、眼神专注的孩子们,深知责任重大。我用生动案例、趣味图示,讲解不同垃圾的分类及意义,孩子们积极互动,抢着回答 “矿泉水瓶属于什么垃圾”“用过的纸巾该扔哪类桶” ,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我确信知识正在他们心中扎根。当看到有孩子课后主动和我分享 “回家要教爸爸妈妈垃圾分类” 时,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传递力量——我们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培育一颗颗环保种子,期待它们在家庭、社会中发芽成长,带动更多人践行绿色生活。这让我懂得,看似平凡的知识宣讲,能产生涟漪般的影响,激励我更用心打磨内容,让环保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当然,实践中也有挑战。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有的活泼外向,积极表现;有的内向腼腆,需要更多鼓励。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有所收获,是需要琢磨的课题。我试着主动靠近内向孩子,轻声交流、耐心引导,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看到他们从羞涩到勇敢展示作品,那份成就感难以言喻。这让我意识到,志愿服务不只是完成任务,更要关、个体差异,用真诚与细致,照亮每个孩子的参与之路,也锤炼了我应对复杂情况、共情他人的能力。

回顾这段实践,我收获的不仅是与孩子们相处的美好回忆,更是自我的成长与蜕变。我懂得了志愿服务的意义—— 它是一座桥梁,连接起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传递爱与知识;它是一面镜子,照见自身不足,也映出无限可能。“绿芽” 之名,饱含着孕育希望的期许,我们这些志愿者就像播撒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兴趣、环保、互助的种子,也在社会土壤里,培育文明与关爱的幼苗。
未来,我愿继续以志愿者身份,深耕实践,在一次次活动中,积累经验、传递温暖,让 “绿芽” 茁壮成长,让青春在服务中闪光,用实际行动诠释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不负这段珍贵的实践旅程,也不负自己对公益与成长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