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我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吴江龙桥社区,为小朋友们开展了“灵纳蛇福”“活字印百福”两堂意趣横生的手工课。在“灵蛇纳福”环节,我以传统生肖文化为切入点,将“蛇”的吉祥寓意与剪纸技艺相结合。开课之初,通过“生肖福运使者”的趣味身份导入,用动画短片展示蛇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意象——灵蛇衔珠象征丰收,盘蛇纹寓意生生不息,迅速拉近了孩子们与传统符号的距离。教学中,我摒弃复杂技法,从简单的“蛇形轮廓”剪法入手,用介绍蛇的外貌、器官的方式讲解对称剪法:将红纸对折时,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一半图案能变成完整造型”;剪制蛇身鳞片时,用“给小蛇穿花衣”的比喻引导他们控制剪刀力度。最动人的是创意设计环节,孩子们为蛇纹添加石榴、牡丹等吉祥图案,当一个个灵动的“福蛇”从指尖诞生,他们举着作品欢呼“我的小蛇带来福气啦”,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同学们的动作和技巧运用逐渐在我的提示下由起初的生疏转变为娴熟,一张张千姿百态的剪纸图样也逐步“出炉”。同学们在这堂趣味盎然的劳动实践课上既感受到手工作品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品悟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图为朱唯在指导学生剪纸 包佳敏供图
“活字印百福”课程则让孩子们化身“小小活字匠人”,触摸千年印刷术的智慧。课堂从“汉字的旅行”故事展开,用动态图示演示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的演变,当提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时,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实践环节中,我准备了刻有不同字体“福”字的木质活字、朱砂印泥与宣纸,先让孩子们观察活字上的反字奥秘:“为什么字是反着的?印在纸上会变成正字吗?”带着疑问,我鼓励同学们激发灵感,发挥想象,大胆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创新。揉捏、搓圆、轻撕慢扯……一团团橡皮泥在同学们灵活的指间飞舞,于顷刻间化为栩栩如生的图案,而想象力则为它们贯注了盎然生机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刷子蘸取印泥,在活字上均匀涂抹,再轻覆宣纸按压。当揭开纸的瞬间,看到鲜红的“福”字跃然纸上,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我的福字是隶书的!”“我印出了三个不同的福!”在“百福墙”创作环节,大家将自己的作品拼贴成爱心形状,指尖的朱砂痕迹与纸上的福字交相辉映,仿佛千年前的活字在当代课堂焕发新生。
2025年7月17日,我跟随团队走进了苏州市吴江衡悦社区,为同学们带来精心设计的“废旧重生”创意实践。活动开始前,我早已准备好白色帆布包、环保颜料和画笔,墙上还张贴着垃圾分类知识海报和自然生态图片,为孩子们营造出充满创意的创作氛围。孩子们围坐成圈,认真聆听我讲解环保小知识,时不时举手提问,眼神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创作环节中,孩子们立刻投入专注状态。有的以垃圾分类标识为原型,画出可爱的卡通形象;有的将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融入设计,用绿色笔触勾勒自然生机;还有的发挥想象,创作了“地球妈妈微笑”的主题图案。我在一旁耐心指导,及时提供帮助,整个活动室里充满了画笔摩擦帆布的沙沙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原本单调的白色帆布包,在孩子们的巧手下逐渐绽放光彩。鲜艳的色彩、童趣的线条、独特的创意,让每个帆布包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当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展示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活动最后,孩子们互相欣赏作品,分享创作灵感。这些承载着绿色理念的帆布包,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成为传播环保理念的小小载体。这场指尖上的创作实践,让“物尽其用、循环再生”的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让绿色革命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传递。

图为朱唯提问学生 包佳敏供图
三堂课程虽形式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初心: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创造的生活艺术。当孩子们握着剪刀专注剪裁时,当他们轻按活字感受油墨香气时,传统文化已悄然融入他们的体验与欢笑中。以环保的实践为注脚,谱写了一曲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态和谐共鸣的动人乐章。不仅传承了匠人精神,更引领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环保行动。这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必高深莫测,只需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能参与的方式,便能让古老技艺在童心世界中扎根生长,让“福”的寓意与文化的力量,伴随他们温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