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吴江龙桥村委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本日的课程是由顾静雨带来的“童趣蹴鞠”与“苏扇DIY”,讲述蹴鞠以及苏扇,并进行手工DIY实践。以学习性、实操性为主,穿梭于时间长廊,带领孩子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交流,在知识的传递中洞悉探寻,在动手实践中传承。跨越古今,置身于唐宋,课件上的蹴鞠场景生动跃于眼前。回望岁月,苏州雅扇的魅力不减,DIY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苏扇。

图为顾静雨教学讲解 包佳敏供图
上午9:20孩子们跟随顾老师徜徉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在“童趣蹴鞠”课堂上,顾静雨老师先从最近火爆出圈的苏超比赛导入,解释了比赛全称、口号由来与参赛队伍。将倒挂金钩、帽子戏法等超然得分瞬间集锦成视频,带孩子们感受一场足球赛如何点燃全民狂欢,听取孩子们“哇”声一片,满是欣赏与惊叹。结合当下热潮,揭示足球作为竞技体育的魅力,恰当好处地通过提问“古代也有足球吗?”和图片来揭开蹴鞠的神秘面纱。首先顾老师带领孩子们追本溯源,理解蹴鞠二字与其文化底蕴,明白蹴鞠的发展历程,从石球、陶球发展为充气球,从娱乐性蹴鞠拓展为表演性蹴鞠、竞赛性蹴鞠,从狩猎工具到军中练兵再到娱乐等,而在明朝衰落的原因用一则趣味小故事轻松说明,再用一个小视频来加深印象,孩子们坐的端正,全神贯注。接着顾老师介绍蹴鞠的玩法与规则,将古今串起来,如今的“球门”对应古代的“鞠室”,“鞠城”则为“球场”。重点讲述蹴鞠的两种玩法——“白打”与“筑球”,用肢体语言详细说明白打是为无需踢进球门,属个人表演性活动。筑球则是用球门的蹴鞠活动,中间树立三丈高竹竿,上有风流眼。孩子们明白后,顾老师进行趣味问答,提问图片上属于何种玩法,孩子们亮亮的眼眸中充满了对于知识的牢固掌握,脱口而出,积极高举手回答。接着顾老师引导孩子们回忆所学,循循善诱,对比中国蹴鞠和现代足球的区别,孩子们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抓住细节,从制球材料、球门场地、玩法规则等等切入,正确又快速地回答,甚有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捕捉到蹴鞠发展历程中的细节进行对比。最后顾老师鼓励大家回去自己试着用呼啦圈代替“风流眼”试试“筑球”玩法,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的魅力,激发对于体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图为孩子们DIY苏扇照片 包佳敏供图
在随后的“苏扇DIY”课堂上,顾老师首先介绍第二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讲解苏扇的发展历程,了解到苏扇是苏州的特产,起源于宋代,再明晰苏州雅扇分为“折扇”“檀香扇”“绢宫扇”三类再到图文并茂展示折扇的制作工艺,再用视频完整呈现,加深印象,再引出视频中的制扇人、非遗传承人徐义林大师,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孩子们体会到“苏扇骨子里的雅,是慢工细活磨出来的”,薄如蝉翼的扇骨透光如琉璃,精心打磨揭示出制作折扇所需的耐心与细心,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得孩子们连连赞叹不已。在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接下来便是动手实践时间,在空白圆形扇面以及折扇扇面上,利用干花材料拼贴成傲雪寒梅,用水彩颜料点染出晴空暖阳,是独属于其年龄段的童真与美好。有的孩子在扇面上提笔写下《江畔独步寻花》诗句,配以塔与花,一片朦胧意境,亦有大胆泼彩抽象画,也有“奋斗吧少年”大字跃然纸上,背景为渐变彩虹,积极向上,还有烟雨江南等等。顾老师耐心指导,鼓励孩子们大胆创作,毫不吝啬真心夸赞。想象无限,色彩协调,干花与水彩相映成趣,鲜活之气扑面而来,每一笔都藏着奇思妙想,传统与创意在此交融。
本日“童趣蹴鞠”与“苏扇DIY”活动课程圆满落幕,孩子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刻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顾静雨老师的生动讲解和趣味互动,大家不仅了解了蹴鞠的历史与苏扇的工艺,更在亲手制作中沉浸式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慧与美学。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想象力与动手能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下了绿色的种子,让非遗之美代代相传。

图为活动大合照 包佳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