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心为笔,以行作墨:衡悦社区志愿行的成长印记

发布时间:2025-08-24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七月的风带着夏末的温热,吹来了我在苏州市吴江区衡悦社区的志愿记忆。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实践团队的一员,我在为期七天的活动中负责了筷子乒乓实践课、苏州生态智慧理论课、《长歌行》劝学诗赏析课的教学,同时承担着每日课程记录和一部分图片记录与课后音视频的整理工作。这段经历像一颗饱满的果实,剥开外壳,里面是课堂上的欢笑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以及我在“教与学”“记与思”中悄然生长的力量。
      一、筷子乒乓:在“笨拙”的尝试里藏着教育的巧思
      “老师,筷子总夹不住球!”“它老是滚走!”面对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小抱怨”,我握着筷子的手反而更稳了。这堂以“筷子乒乓”为名的实践课,核心是让孩子们用筷子夹住乒乓球完成接力传递,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藏着对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多重考验。
      开课当天,孩子们看到道具是每天吃饭用的筷子时,眼里瞬间亮起好奇的光。“大家知道吗?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智慧工具,今天我们要给它加个新技能——当‘乒乓球拍’!”我举起筷子示范夹球的动作,特意放慢手腕发力的幅度,“手指要像给小鸟搭窝一样轻轻拢住筷子,掌心空出一点空间,球才不容易掉。”
      分组练习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急着发力,反而让球滚得更远;有的孩子过于小心,半天不敢移动脚步。我没有直接纠正,而是蹲下来和他们一起尝试:“你看,就像我们走路要先站稳,夹球也要先让筷子和球‘做好朋友’。”我让孩子们先练“静态夹球”——把球放在桌面上,用筷子稳稳夹住保持10秒,再慢慢过渡到移动传递。当第一个孩子成功把球传给队友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里不仅有欢呼,更有对“坚持”的共鸣。
      课程尾声的接力比赛成了高潮。我给获胜小组发了印有苏州园林图案的书签,却特意把“最佳进步奖”颁给了一开始总掉球的小男孩:“你看,你从夹不住球到能跑完半程,这比赢比赛更厉害。”他攥着书签跑过来,小声说:“老师,我回家要练夹豆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实践课的意义从不在“完成任务”,而在让孩子们在试错中相信“慢慢来,会更好”。
       图为颜欣雨教学 包佳敏供图
      二、苏州生态智慧:把家乡的水土变成活的教材
      “谁知道苏州的‘母亲河’是什么?”当我在生态智慧课上抛出这个问题时,一个的小女孩立刻举手:“是大运河!我爷爷每天都去河边散步!”她的话像一把钥匙,成功打开了我准备已久的“苏州记忆”。
      这堂理论课的特别之处,在于所有案例都扎根于苏州本土。我提前搜集了太湖湿地的生态数据、京杭大运河的治理故事,甚至找了护城河四季照片——春天的垂柳拂水,夏天的荷花映日,秋天的芦苇荡里藏着白鹭,冬天的河面结着薄冰。“大家看,这条河不仅养活了鱼虾,还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漂亮,这就是‘生态’的意思——所有生命互相帮忙,一起好好生活。”我指着PPT里的生态链示意图,用“朋友”来比喻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就像我们社区里的大树给小鸟安家,小鸟帮大树捉虫子,它们是好朋友。”
       图为颜欣图教学 包佳敏供图
      三、《长歌行》:让千年前的诗句长出当代的嫩芽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当我在课堂上念出这句诗时,阳光刚好从窗缝里溜进来,落在孩子们身上。《长歌行》的赏析课,我没有急着讲诗意,而是先带他们看了一段延时摄影:园子里的向日葵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再到深秋枯萎,全程不过几十秒,却浓缩了植物的一生。
      “诗里的‘葵’,就是我们看到的向日葵。”我指着PPT上一株简单的向日葵,“它早上跟着太阳转,晚上低下头休息,就像我们白天学习、晚上睡觉一样,有自己的节奏。”解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我特意播放了苏州平江路的河水视频,“大家看,河水只会向前流,不会回头,就像时间一样,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孩子们盯着屏幕里的流水,忽然有人小声说:“那我们要珍惜时间。”
      最动人的环节是“诗画创作”。我让孩子们把对诗句的理解讲出来,有的孩子说了了顶着露珠的向日葵,旁边写着“要像它一样努力长大”;有的孩子画了奔流的小河,河面上漂着“少壮不努力”的字样。一个平时坐不住的男孩,却安静地在画的角落添了只小小的蜗牛,他说:“蜗牛爬得慢,但一直爬就能到终点,就像我们学习一样。”那一刻,千年前的诗句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成了孩子们心里长出的嫩芽。
      四、镜头背后:记录者也是参与者
      “老师,你什么时候给我们拍照片呀?”每天上课前,总有孩子这样问我们。作为团队的“记录员”,我们的背包里始终装着充电宝,镜头成了我们观察课堂的另一只眼睛。
      拍筷子乒乓课时,我们会特意蹲在地面角度,捕捉孩子们弯腰夹球时专注的侧脸,汗水从额角滑落的瞬间,以及球落地时懊恼又不服气的表情;拍生态瓶制作课时,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观察生态瓶的眼神,睫毛上沾着的阳光比任何滤镜都动人;拍《长歌行》课时,我们拍下了他们低头画画的背影,笔尖在纸上移动的轨迹,像在书写成长的密码。
      五、告别时,收获比付出更厚重
      结束最后一天的课程是没有隆重的告别仪式,像是悄无声息的落叶,我们慢慢转接了后期课程安排。孩子们背着自己做的布包依次由家长领回家,和往常不一样的是,有一个年龄最小的孩字一直待到了最后,默默地走到我们的身边,说:“老师,我现在会用筷子夹豆子了,也知道要早点起床读书了。”我忽然明白,所谓“志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它是双向的反馈。
     我教孩子们用筷子传递乒乓球,他们却教会我“耐心比技巧更重要”;我讲苏州的生态故事,他们用童言童语告诉我“保护家乡就是保护自己”;我解析《长歌行》的道理,他们用画笔告诉我“成长有千万种节奏”。而镜头里的每一张笑脸、每一个瞬间,都在提醒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像阳光一样,让每个生命自然生长。
图为大合照 包佳敏供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