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循迹塑源行,传承六尺风:探踪伟人足迹,赓续让和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18 关注:

来源:钱洋洋

循迹溯源行,传承六尺风:探踪伟人足迹,赓续让和文化
2024年 10 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尺巷考察,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了这些文化精髓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这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队的六尺巷之行注入了深刻的意义与动力。
六尺巷,坐落于安徽桐城,绝非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文化精神的象征。故事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张英得知后,写信劝解家人:“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深受感动,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也深受触动,让出三尺地,于是便形成了这条六尺宽的巷子。这条巷子见证了邻里之间的相互谦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

2025年8月9日,实践队来到六尺巷,踏上青石板路,两旁古朴的建筑与悠长的巷道,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岁月。队员们驻足巷口,凝视那块刻有“六尺巷”字样的石碑,思绪穿越时空,脑海中浮现出张英回信的场景。回信中的寥寥数语,化解了邻里矛盾,传递出宽容大度、以和为贵的高尚品质。这种品质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更在后世传承不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尺巷所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的生动
体现。这种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以和为贵、互谅互让。实践队成员们漫步巷中,感受着邻里间相互谦让的氛围,体会到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社区建设中,居民们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形成了和谐的社区氛围;在家庭生活中,这种理念也得到了传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形成了和睦的家庭关系。
 近年来,桐城市将“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这种工作法通过“听、理、借、劝、退、和”六步调解法,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实践队在桐城市基层治理部门了解到,这种工作法不仅注重矛盾双方的利益诉求,更强调以和为贵、互谅互让的调解理念。通过倾听双方诉求、梳理矛盾焦点、借助“六尺巷”故事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劝解双方放下成见、最终实现和谐共处,这种工作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矛盾,更弘扬了“六尺巷”精神,让“让”与“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实践队成员在与当地居民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六尺巷”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许多居民表示,六尺巷的故事从小就耳熟能详,这种“谦和礼让”“和为贵”的理念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在社区建设中,居民们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形成了和谐的社区氛围。在家庭生活中,这种理念也得到了传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形成了和睦的家庭关系。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队的成员们对六尺巷文化及其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他们不仅学习了“六尺巷调解法”中所蕴含的智慧,还深入探寻了桐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增强了对本土文化自信的认同。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过时或落后,而是可以通过创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实践队成员们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他们决心将所学知识和智慧积极运用于实践,不仅在校园内传播六尺巷的文化精神,更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推广这种以和为贵、谦和礼让的文化理念。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从而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