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每天清晨8:30,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安徽省滁州市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就已开始了一天的准备工作。整理教具、布置场地、准备教案,这支由师范生组成的团队,用专业和热情诠释着志愿服务的真谛。少儿阅览区内,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将散落的彩笔按色系归位,把绘本分类摆放整齐,为下午的课程准备材料。"刚开始觉得整理工作很简单,后来发现这培养了我们细致耐心的品质。"志愿者说道。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工作,正是责任意识的最佳养成方式。图书编号的每一个细节、教具摆放的每一处角度,都在教会志愿者们以匠人之心对待教育。

图为志愿者在帮助小朋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凡供图
因材施教的艺术:从恐龙玩偶到自信对话 志愿团队注重个性化辅导的艺术。在英语辅导区,志愿者发现一位小朋友总是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志愿者灵机一动,用小朋友最喜欢的恐龙玩偶创设对话情境。"现在这只霸王龙想认识你,它说'Hello'..."渐渐地,小朋友开始小声回应,最终能够自信地进行简单对话。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进步。志愿团队也注重对小朋友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每周三下午的"创想时光"是最受孩子们期待的活动。在这里,规则与创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规则与创意的交响:从旗子游戏到黏土夏天 围棋课堂上,志愿者正在耐心讲解"气"的概念。调皮的小朋友喜欢把棋子抛着玩,志愿者并没有批评,而是设计了一个"棋子回家"的游戏:"每个棋子都是小精灵,小朋友要帮它们找到合适的家。"通过正向激励,这位小朋友不仅学会了遵守规则,还在期末比赛中获得了"最佳进步奖"。黏土创作区则洋溢着天马行空的创意。在"我眼中的夏天"主题活动中,内向的小朋友小明一直不敢动手。志愿者走进轻轻握住她的小手,带着她一起揉捏黏土。当栩栩如生的西瓜作品完成时,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老师,我能再做一棵树吗?"这个简单的请求,让志愿者们看到了自信的种子正在发芽。

图为志愿者的实践记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雨凡供图
双向成长的礼物:糖果与感谢卡里的教育真谛 志愿服务的意义,往往藏在那些细微的感动瞬间。活动最后一天,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感谢卡:"谢谢姐姐教我认字""我学会下围棋啦""最喜欢和你一起做手工"...7岁的阳阳(化名)还特意带来了自己珍藏的糖果,悄悄塞进志愿者的口袋。这些纯真的表达,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礼物。"我们以为是在帮助孩子,实际上他们教会了我们更多。"团队负责人在总结会上感慨道。从第一次面对调皮孩子的手足无措,到能够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从单纯的课业辅导,到懂得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志愿者们也在服务中获得了成长。
结语 15天的陪伴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永恒的温暖。当“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时,孩子们围上来追问:"明年暑假你们还来吗?"这个问题,或许是对这段旅程最好的肯定。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爱与智慧,能够点燃孩子心中的明灯。"在这个夏天,"红心研墨"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最好的教育,是用心倾听,用爱陪伴,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场关于爱与传承的实践,已然超越志愿服务本身,成为青春最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