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笔墨筑桥,以光影逐梦——我的“绿芽”实践心得

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当夏日的蝉鸣渐次响起,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旗帜,在骄阳下格外鲜亮。这个夏天,作为团队中负责线上内容创作的一员,我虽未亲身踏上社区的土地,却在素材与灵感的交织中,触摸到了实践最鲜活的脉搏。从泰州新胜社区的新闻稿撰写到苏州吴江片区的PPT制作,每一项工作都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我精心地浇灌下生根发芽,同时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传递从不局限于空间,文字与光影,同样能成为播撒知识、守护童心的力量。
6月25日晚,小组负责人在群里发出当天活动的照片以及课件。那时的我既期待又忐忑——新闻稿是活动的“第一手记忆”,如何让没到过现场的读者感受到课堂的温度?如何让文字既符合新闻规范,又能传递“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主题内核?包佳敏带领同学们朗读诗歌的视频、刘高讲解“玉兔号”时同学们举手的照片、武紫梁在户外教八段锦的照片……这些碎片化的素材像散落的拼图,需要我一点点拼凑出活动的全貌。
整理素材时,一条包佳敏在黑板前解释“阴阳割昏晓”的视频让我记忆犹新。她用肢体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令人耳目一新。

图为包佳敏教学照片。 顾暑暑 供图
稿件完成时已是深夜,看着预览版里的结尾,我突然明白:文字的意义,就是让那些没到场的人,也能触摸到课堂上跳动的童心。我第一次感受到,线上工作不是"旁观者",而是用笔墨为活动筑起了一道记忆的堤坝。
7月初,团队计划在苏州吴江片区开展“追光少年”主题课程,我接到了制作PPT的任务。这次是完全独立创作,从主题拆解到案例选择,都需要我站在儿童的视角重新思考——小学阶段的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他们能理解的“追光”是什么样子?我先在笔记本上画出目录的逻辑链:从“什么是追光”的具象认知,到“少年与梦想”的情感连接,再到“追光路上的荆棘”的现实思考,最后落脚到“成为自己的光”的成长启示。这个框架像一条小径,要让孩子们能一步步跟着走进去。
“什么是‘追光’”,“光”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意义,它可以是现实里的光线,也可以是理想、热爱、未被磨灭的棱角。但是,展示给同学们看的PPT不能只是单调的文字,因为这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聊。于是,我从一部励志的电影中截取主人公骑着自行车追光而行的照片,作为插图放入PPT中。到“少年与梦想”的部分时,我思考了很久,认为如果能有一个现实的例子,让同学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追随榜样的脚步前行是再好不过了,而且孙颖莎的案例太适合这个主题了。我找来了关于介绍孙颖莎的视频,视频结束后又选取了她在《梦想在国旗下闪光》的演讲稿里的一段话并配上她手捧冠军奖杯的图片。做完以上工作后,“追光路上的荆棘”这一部分就比较容易了。我先例举了几项比较常见的挫折,为同学们将来的路打上预防针。再举出孙颖莎追梦的挫折,让同学们学会砥砺坚持。“成为自己的光”的部分主要是告诉同学们如何才能成功追梦,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有效的。“写给未来的自己”是互动环节,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并鼓励他们朝着梦想而行。
PPT定稿前,我对着电脑反复修改——调整文字大小,优化内容排版,检查视频能否正常播放等等。作为PPT的制作者,我希望能将它做到尽善尽美,不辜负每一个同学。
回望这两个月的实践,我常常想起团队名称里的“绿芽”二字。绿芽破土时,有的朝着阳光生长,有的在土壤里扎根,却都在为同一个春天努力。就像我们的团队:线下的伙伴用声音与笑容陪伴孩子,线上的我用文字与PPT搭建桥梁,看似分工不同,却在共同践行“童心筑梦齐”的约定。而我,很庆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方式,守护那些正在发芽的梦想。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