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泰州七彩课堂实践心得:以武为媒,播撒文化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这个夏天,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在泰州参与了面向小学生的“七彩课堂”实践活动。我们团队由许多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组成,但同样的是,我们都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公益教育的热忱,为当地20余名小学生开设了为期三天的特色课程。其中,我主要负责武术板块的教学与文化讲解,包括八段锦的实体教学、武术起源与发展的梳理,以及通过汉字与故事解读“武”的深层含义。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武术文化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更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体会到传承与教育的意义。
一、八段锦教学:从动作模仿到身心感悟
    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极具代表性的养生功法,动作舒缓、寓意深远,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在课程设计之初,我便明确目标: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会动作,更要引导他们感受“内外兼修”的武术精神。
             
(图为6月25日泰州片区活动照片,卞富瑶供图
课程初期,虽然孩子们对“武术”的印象不止于影视剧中的打打杀杀,但对传统武术仍然没有一个足够鲜明的认知,甚至看到八段锦的柔和动作时,有人小声嘀咕:“这不是广播体操吗?”为了打破这种误解,我先从八段锦的历史说起:“这套功法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古人练它是为了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就像给身体做‘按摩’一样。”接着,我示范了“两手托天理三焦”的动作,边做边解释:“这个动作能拉伸脊柱,让我们像小树苗一样挺拔,大家试试把手臂想象成托起天上的云彩,慢慢往上举……”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协调性差异较大:有的孩子模仿能力强,看一遍就能跟上节奏;有的则手脚僵硬,总把“调理脾胃须单举”做成“伸懒腰”。我便采用“分组互助”的方式,与另一位老师一起,以求达到全面,有效且生动地教学,让学得快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同伴练习。同时,我逐句拆解口诀,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动作要领。并告诫孩子们,武术的“实用性”不在武力,而在对身心的滋养,这种感悟比动作标准更重要。
三、武术起源讲解:从历史脉络到文化根系
除了实操教学,我还负责武术文化的理论讲解。为了让小学生理解“武术从何而来”,我特意梳理了一条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的时间线,用文字演化的方式串联起关键节点。
 
(图为6月25日泰州片区活动照片,卞富瑶供图)
讲到古代武术的内容和武术起源的探究,我通过戚继光抗倭,“鸿  门宴”“项庄舞剑”等历史故事为他们细致的讲解了关于古代武术的内容,孩子们对此深感兴趣,也由此拓展开了更多的知识,既巩固了原有的知识,也帮助孩子们对武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近现代武术的转型,我用了“霍元甲吓跑外国力士”的故事:“清末民初,有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霍元甲就通过比武证明我们的力量,但他最厉害的不是打赢别人,是告诉大家‘练武不是为了欺负人,是为了让自己强大,让国家不被欺负’。”讲完后,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爷爷也练武术,他说现在练武术是为了‘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是不是这个意思?”听到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武术的传承早已融入生活,我们的讲解不过是帮他们把零散的认知串联起来。
二、解读“武”字:从汉字密码到精神内核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武”的深层含义,我设计了“汉字溯源+故事解读”的环节。我先在黑板上写下“武”的甲骨文——左边是“止”(像脚的形状),右边是“戈”(古代的兵器),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字在说什么?”有人说“拿着武器走路”,有人说“用武器停止战争”。
    我顺着他们的思路解释:“武,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象形字,很多人口中的“止戈为武”,实际上是并不对的。”我用拟生的方式,为他们演绎了一场古代士兵行军打仗的场景。同时指出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止戈为武”是“武”字由来,引导孩子们不要落入误区
四、实践感悟:教育是双向的成长
    实践结束时,孩子们表演了学习到的八段锦,还互相分享了自己理解的“武”。那个曾经觉得八段锦像广播体操的男孩说:“我现在知道了,武术不是打架,是让自己变强,保护想保护的人。”这句话让我突然哽咽——我们以为是在“教”孩子,其实是他们在用纯粹的理解,帮我们剥开复杂的概念,看到文化最本真的模样
    回望这段经历,我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重新理解了“武术”二字: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生活中的智慧;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守护”与“成长”。未来,我希望能将这段经历中的感悟融入学习与生活,既做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也做它的传播者——就像教孩子们练八段锦时说的那样:“慢慢来,像小树苗一样,扎实扎根,慢慢生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