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暑期,我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绿芽”志愿者协会“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实践团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开展的“七彩假期”暑期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琵琶制作》《走进红色人物》课程的讲解。
备课的时候,我对着资料里“紫檀木、桐木、24个品”这些字眼发愣——怎么让社区孩子们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后来看到武紫梁老师武术课用“擎天之柱”形容动作,突然有了灵感:把琵琶部件变成“乐器的身体器官”,琴头是“脑袋”,琴弦是“声带”,孩子们一下子就懂了。

图为李嘉然教学图片。包佳敏 供图
最热闹的是组装环节。我把提前裁好的卡纸琴身、吸管琴颈分给大家,让他们用彩笔设计“专属琵琶”。有个男孩在背板画了条龙,说“这样弹出的声音会像龙吟”;另一个女孩把琴弦涂成彩虹色,说要“弹出彩虹的味道”。看着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我忽然明白,比起精准的制作步骤,让孩子们感受到“万物有灵”的传统智慧更重要。
在准备走进红色人物这门课时,我带了根竹签去课堂,不是为了重现痛苦,而是让孩子们摸摸看:“这根竹子做的签子,能折断吗?”孩子们纷纷点头。我再问:“那江姐的意志,为什么折不断?”这个问题像块小石头,在他们心里漾起了涟漪。
讲遗书那段,我没念原文,而是编了个小故事:“有位妈妈在最后时刻,最想告诉孩子的不是害怕,而是要好好长大,建设新中国。”

图为李嘉然教学图片。包佳敏 供图
情景剧环节,孩子们自告奋勇扮演江姐和难友。扮演江姐的女孩握紧拳头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时,虽然声音还有点抖,却带着一股认真的劲儿。下课铃响了,他们还围着我问:“江姐的儿子后来真的建设新中国了吗?”
这两堂课让我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孩子们会用他们的视角,给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注入新的活力——琵琶可以是“会唱歌的彩虹”,江姐可以是“既勇敢又温柔的妈妈”。
也有遗憾。琵琶课的砂纸太粗糙,有个孩子不小心磨破了手;江姐的故事讲得太投入,忘了留时间让他们画一画心中的英雄。但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实践的意义——就像琵琶需要反复调音,教育也需要在试错中找到最动人的频率。
最后想说,当孩子们用卡纸琵琶弹奏不成调的旋律,当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说“要学江姐勇敢”时,我突然懂得了“绿芽”志愿者协会名字的含义:我们播下的每一颗文化种子、每一份精神力量,终会在时光里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个过程中,被治愈、被教育的,其实还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