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流火点燃了暑期的序幕,我有幸成为“宜兴文化传承与安全守护”实践团队的一员,肩负起活动策划与执行的重任。这段旅程如同一把淬炼的紫砂壶,在消防安全的烈火与非遗文化的浸润中,让我对团队协作、责任担当与文化传承有了刻骨铭心的体悟。
作为宜兴片区的负责人,我的职责贯穿始终。前期,我深度参与方案设计,反复推敲活动流程的可行性与教育意义。针对消防救援队活动,我主动查阅消防知识手册,并与消防队提前联系,整理出适合儿童理解的火灾逃生要点,设计互动问答环节;而紫砂非遗体验前,我则走访当地紫砂艺人,了解制作工艺的精髓,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的趣味语言。活动执行中,我既是现场指挥的“神经中枢”,负责协调人员、把控节奏,也是贴近孩子的“大朋友”,积极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主动深入思考。两场活动看似独立,却在我手中形成“安全守护”与“文化根脉”的内在联结,让实践的意义更加立体。
7月7日下午,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丁蜀专职消防救援队。当鲜红的消防车映入眼帘,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活动伊始,消防员叔叔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并结合真实案例加深理解。他们讲述了一起发生在某小区的家庭火灾:因电热毯长时间使用未关闭,引发短路起火,所幸家中安装了烟雾报警器,住户及时逃生,未造成人员伤亡。通过这个案例,孩子们明白了“人走断电”的重要性。消防员还特别强调,遇到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沿安全出口逃生。在互动环节,我协助消防员组织孩子们模拟拨打“119”报警电话,学习如何清晰说明火灾地点与情况。最激动人心的是操作水枪环节,我协助消防员固定水带,鼓励孩子们轮流尝试。当水流冲天而起,彩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欢呼声中,我深刻体会到:安全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让孩子们在触摸与参与中,将“安全”二字刻进心底。

图为小朋友体验水枪。邵心怡 供图
7月15日,我们转场丁蜀镇古南街,开启紫砂非遗探秘之旅。青石板路蜿蜒,紫砂壶的韵律在空气中流淌。我提前联系紫砂非遗传承人丁女士,为孩子们准备了紫砂泥与工具。活动中,我给小朋友们展示了各种类型的紫砂壶,讲述紫砂从矿石到艺术品的蜕变。在制作环节,我悄然蹲下,与孩子们并肩,与非遗传承人一起耐心指导他们“拍打泥片、塑造身筒”。面对一个小男孩因泥料干裂而显露出的失落,我递上一块湿润的毛巾,温言细语:“紫砂需历经千锤百炼,千度烈火方能成器,正如我们面对挑战,决不轻言放弃。”最终,孩子们捧着歪歪扭扭却独一无二的“处女作”,脸上洋溢着自豪。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化传承的种子,正是在这样笨拙却真诚的触摸中悄然萌芽。

图为小朋友体验紫砂制作。邵心怡 供图
回望这段实践,我不仅收获了活动组织的经验,更触摸到了责任与文化的温度。在消防队,我见证了安全教育如何为生命护航;在古南街,我感受到非遗技艺如何在指尖传承。作为协调者,我学会了在细节中统筹全局,在沟通中凝聚力量;作为青年一代,我更深刻认识到:守护安全是底线,传承文化是根脉,二者如同紫砂的泥与火,共同淬炼出民族的精神品格。
这个夏天,消防水枪的激流与紫砂泥的温润,在我心中交织成一首成长的诗行。未来,我愿带着这份淬火成钢的信念与浸润文化的初心,继续在实践的沃土上深耕,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传承文明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