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笔为犁,耕耘童心——"绿芽七彩行"投稿工作实践感悟

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社会实践团队

合上最后一份投稿档案时,桌上的绿萝又抽出了新叶。这个夏天,作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儿童志愿教学团队的地区投稿负责人,我没有站在三尺讲台直接授课,却在文字的田野里,触摸到了比阳光更炽热的教育温度。那些被键盘敲出的故事、被反复打磨的字句,最终都化作理解教育本质的钥匙,让我读懂了"志愿"二字最生动的注解。

图为志愿者教授制陶技艺 姚雨欣供图
初接投稿工作时,我总执着于用"教育意义""社会价值"这类宏大词汇构建文章框架。直到第一次旁听支教课,那个叫小雨的女孩举着画满星星的纸问老师:"星星会记得我今天举手了吗?"我突然发现,所有刻意堆砌的理论都不如这句童言更能诠释教育的意义。
从那以后,我的采访本里多了许多"无用"的记录:孩子们给每棵树起的名字、课堂上突然响起的蝉鸣、志愿者被画成大花猫的教案。有次写手工课稿件,我没有描述课程设计,而是记下了那个自闭症男孩第一次主动把作品递给同伴时,两人指尖相触的瞬间。这篇稿件后来被特殊教育机构转发,编辑留言说:"教育的奇迹,往往藏在这些不被注意的细节里。"

图为孩子学习制陶技艺 姚雨欣供图
我渐渐明白,地区投稿的意义不在于宣传团队功绩,而在于为这些乡村孩子留住成长的证据。当我把孩子们的诗歌合集投给当地报社时,收到最多的反馈是:"原来他们的世界这么丰富。"这些文字像一面镜子,让更多人看到了童心深处的光芒。
地区投稿需要在真实性与传播性之间找到平衡,这意味着要在多方诉求中寻找最优解。有次撰写企业资助教学物资的稿件,赞助方希望突出捐赠清单,而我更想呈现孩子们拆开包裹时的场景。我们在修改中反复磨合,最终在文中加入了这样的细节:"那个穿旧校服的男孩把新蜡笔按颜色排好,像在布置一场彩虹的宴会。"
最具挑战的是整理家长访谈。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善言辞,面对镜头只会重复"老师很好"。我试着换了种方式,带着他们去看孩子们的课堂:"您看,孩子现在敢举手了""他画里的房子有窗户了"。这些具象的引导打开了话匣子,有位奶奶指着黑板上的拼音说:"我孙子教我认'家'字,说里面有个'宝'。"这些朴素的表达,最终成了稿件里最动人的段落。
有篇关于音乐启蒙课的稿件,我先后修改了七版。从最初罗列教学成果,到后来聚焦那个先天失聪的孩子如何通过震动感受节奏。当文章提到"她把脸颊贴在鼓面上,像在倾听大地的心跳"时,收到了特殊教育专家的来信,信中说:"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实践结束那天,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报纸"送给我们——那是他们用作业本纸画的团队故事,我的版面被画成了"打字的魔法师"。小雨塞给我一张纸条:"我的星星记得你写过它。"那一刻突然明白,这些被记录的瞬间早已超越了投稿本身,成了我们与孩子们之间的秘密约定。
如今翻看那些发布的稿件,最打动人的依然是那些带着温度的细节:志愿者把退烧药藏在糖果盒里、孩子们在离别卡片上画的歪扭星星、课堂角落里悄悄绽放的牵牛花。这些文字或许不够精致,却真实地记录着教育发生的每一个瞬间。
有人说,志愿者是播撒种子的人。而我有幸成为那个记录播种过程的人。当看到有读者因为我们的稿件加入支教队伍,当听说当地学校开设了新的兴趣课,我深切体会到:文字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这些童心故事飞向更远的地方,在更多人心里种下关注与善意。
这个夏天,我没有站在讲台前,却在文字的世界里见证了无数颗心灵的成长。那些敲击键盘的日夜,最终教会我的是:最好的教育叙事,从来不是刻意的赞美,而是用心记录下每一个生命彼此照亮的时刻。就像那些在课堂上绽放的笑容,这些文字也会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成为连接童心与世界的纽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