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常州红东社区实践团队的成员,我全程参与了在常州市红东社区开展的实践活动,负责讲解常州三杰的事迹与影响。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红色文化传播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在活动筹备初期,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革命事迹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我走访了常州三杰纪念馆,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整理资料时发现,现有的宣传材料大多偏重宏观叙事,缺乏能够引发青少年共鸣的具体细节。
为此,我决定从三个维度重构PPT内容:一是突出人物个性特点,二是挖掘生动感人的细节故事,三是设计互动体验环节。例如在瞿秋白部分,我不仅介绍他作为革命家的身份,更着重展现他作为文学家、翻译家的一面,特别选取了他翻译《国际歌》时“三易其稿”的故事。

在PPT视觉设计上,我摒弃了传统的红底黄字模板,采用清新简约的风格。主色调选用深红与米白搭配,既庄重又不失活力。每页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首页用动态时间轴展示三位烈士的生平交集;核心内容页采用“图片+金句”的版式;结尾页设置互动问答环节。
最费心思的是张太雷烈士部分的制作。为了生动展现他领导广州起义的英勇事迹,我特地联系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获取了起义当天的气象资料。在PPT中,我用动画还原了1927年12月11日广州的天气状况,配合张太雷在起义前夜的讲话录音,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效果。我采用了"讲故事+提问题+做游戏"的模式。当讲到恽代英烈士在狱中坚持写作时,我准备了仿制的眼镜道具,让学生们轮流佩戴体验,感受在昏暗环境下书写的困难。这个环节意外地成为整场活动的高潮。
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了三点重要认识:首先,红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其次,历史人物的呈现要立体丰满,避免脸谱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让革命精神可感可知。
在技术层面,我掌握了多项实用技能:如何将复杂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如何设计互动性强的课件;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调整讲解方式。这些都是在课本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经验。
活动也暴露出我的不足之处:一是对常州地方史料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二是与学生的互动形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三是后续的延伸活动设计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建立“常州三杰”数字资源库,开发系列微课视频,并设计红色文化研学路线。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当代青少年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说教式宣讲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必须学会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讲述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故事。
在活动结束时,学生们自发创作的“我心中的常州三杰”手抄报让我们惊喜不已。这些充满童真又饱含敬意的作品,正是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证明。正如一位学生在留言本上写的:“原来历史人物也可以这么‘潮’!”
这次实践经历让我明白,红色文化传播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种历史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红色教育形式,让信仰的火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