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好最后一件仿古蹴鞠道具时,夕阳正透过红梅东村社区的窗棂,在孩子们的画作上投下暖黄的光斑。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实践团队的一员,这一天的忙碌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带着三杰故里的红色记忆、季札挂剑的诚信故事和射投蹴鞠的古韵而来,最终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读懂了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出发前的准备远比想象中琐碎。为了让"常州三杰"的故事更贴近孩子,我和队友们熬了三个夜晚,把瞿秋白的杂文片段改编成情景剧脚本,将张太雷的家书录制成童声朗诵音频,还手绘了恽代英青年时期的连环画。记得为了还原《国际歌》首译时的历史场景,我们翻遍常州档案馆的网络资料,只为在讲述时能准确说出"1923年6月,瞿秋白在上海寓所完成翻译"这样的细节。那时总觉得,只有把历史磨成孩子们能触摸的颗粒,红色基因才能真正扎根。
活动当天的第一个环节,我负责带领孩子们走进瞿秋白的世界。当我举起那张泛黄的历史照片,问"这位先生为什么要翻译《国际歌》"时,后排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突然举手:"是不是因为大家听不懂外国话?"童言无忌却点出了本质。我顺势拿出准备好的双语歌词卡片,用红笔圈出"英特纳雄耐尔"的音译,告诉他们:"瞿秋白先生不仅要让中国人听懂,更要让真理的声音传遍中国。"当孩子们跟着音频哼唱起来,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讲好那些不朽的故事。

中场转场时出了个小插曲。原定播放季札挂剑动画的设备突然卡顿,我攥着备用的手绘故事板手心冒汗。没想到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仰起脸:"老师,你给我们讲嘛,我最爱听故事了。"我定了定神,蹲在孩子们中间,从"吴国公子出使徐国"讲起,讲到季札解剑挂墓时,故意停住问:"他为什么要把剑留给去世的人呢?"孩子们的答案天马行空——"因为他答应过""怕徐君在天上没剑用""这是很贵重的礼物"。当我说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八个字,那个小姑娘突然说:"就像我借了同桌的橡皮,就算她忘了,我也要还。"那一刻,千年的诚信风骨,原来早已藏在孩童的朴素认知里。

下午的传统体育体验区,我成了最忙碌的"教练"。教射箭时,我得跪在地上帮孩子们调整姿势,一遍遍地说"手肘抬高像小翅膀";投壶环节,有个小男孩总投不进,急得直跺脚,我悄悄告诉他"瞄准壶口上方一点点",当他终于投中时,抱着我的脖子喊"老师你好厉害";最热闹的是蹴鞠展示,我穿的汉服袖子总碍事,孩子们就七手八脚帮我卷起来,一群人围着仿古蹴鞠笑成一团。有个平时腼腆的女孩偷偷告诉我:"原来古代人也踢足球啊,比手机游戏好玩。"看着他们在活动室里奔跑的身影,突然懂得,让传统活起来的,从来不是精致的道具,而是那份跃动的生命力。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我的英雄"递给我们。有的画了戴眼镜的瞿秋白,旁边写着"笔是他的枪";有的画了挂在树上的剑,标注"这是诚实的剑";还有个孩子画了一群人在踢蹴鞠,说"古代人和我们一起玩"。这些稚嫩的笔触,比任何赞美都更让我动容——我们原本想做文化的传递者,最终却被孩子们教会: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传统也不是遥远的故事,它们可以是一首歌、一个游戏、一次对话,在不经意间就住进心里。
回程的车上,队友们都累得睡着了,我却捧着那些画作舍不得放下。忽然想起出发前老师说的话:"做实践不是去'给予',而是去'相遇'。"这次相遇,让我看见红色基因在童声里苏醒,诚信美德在稚语中生长,传统体育在奔跑中延续。或许我们能做的不多,但只要像季札挂剑般坚守初心,像三杰般热忱奔赴,总能在更多童心中,播下文化的微光。而这些微光终会汇聚,照亮他们成长的路,也照亮我们这代人传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