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芦苇荡的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10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市太仓市新苑社区,开展为期两天的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活动室内,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摆满画具的长桌上。我站在教室前方,看着孩子们叽叽喳喳涌入,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一场关于沙家浜红色记忆的传承之旅,即将启程。这堂手工实践课,于我而言,是一次与红色历史的深度对话,更是见证孩子们与英雄故事相遇的珍贵契机。
我清了清嗓子,用尽可能生动的声音开启这堂课:“小朋友们,今天陈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长得比房子还高的芦苇荡,藏着好多勇敢人的故事!” 孩子们瞬间被吸引,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猜测 “是海边吗”“有大怪兽吗”,我笑着摇摇头,从桌上拿起提前准备的芦苇标本,轻轻晃了晃:“看,就是这种芦苇,它们围成的‘迷宫’里,发生过超厉害的事儿!”
 我开始讲述沙家浜的故事,从春来茶馆的阿庆嫂说起。“在好多年前,有位阿庆嫂,她开了个茶馆,表面上是给人喝茶聊天的,实际呀,是在帮一群叫新四军的叔叔阿姨。” 我放慢语速,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看到他们眼睛瞪得溜圆,又接着讲,“有坏蛋想从阿庆嫂这儿打听新四军的消息,阿庆嫂一点都不害怕,用聪明的话把坏蛋绕晕,保护了叔叔阿姨们!” 说到这儿,孩子们发出惊叹声,有个小男孩着急地问:“那坏蛋没发现吗?” 我摸摸他的头:“因为阿庆嫂太机灵啦,就像玩捉迷藏,把坏蛋骗得团团转!” 讲述中,我没有借助视频,而是用声音塑造场景,让孩子们靠想象构建芦苇荡的神秘、阿庆嫂的机智,没想到这样的方式,反而让他们听得更入迷,小眼神里满是对 “机智阿姨” 的崇拜。

讲完阿庆嫂,我接着拓展沙家浜的故事:“当时呀,新四军叔叔阿姨们藏在芦苇荡里,芦苇又高又密,像给他们盖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坏蛋怎么找都找不到。老百姓也可团结啦,给叔叔阿姨们送吃的、传消息,大家像一家人,一起和坏蛋战斗!” 我用简单的比喻,把复杂的抗战背景拆解成孩子能懂的 “被子保护”“家人帮忙”,看着他们似懂非懂又认真点头的样子,知道红色精神的轮廓,正慢慢在他们心里成型。
分发画纸与画笔时,孩子们瞬间沸腾。他们迫不及待地铺开卡纸,小手紧握画笔,眼神里满是创作的热忱。我在教室里踱步,看着一幅幅 “奇思妙想” 诞生:有的孩子用深蓝颜料涂满背景,说是 “夜里的芦苇荡”,细细的芦苇秆旁,画着举着红缨枪的新四军;有的孩子把阿庆嫂画在茶馆里,桌上摆着给战士准备的 “干粮”,虽然比例歪扭,却满是真挚;还有个小男孩,在画的角落添了颗五角星,说是 “给战士们照亮的星星” 。每一笔,都是孩子对红色故事的独特理解,稚拙笔触里,藏着最纯粹的敬意。
课程进行到这里,没有刻意的作品分享环节,可孩子们却自发地互相 “炫耀” 起画作。这个说 “我画的阿庆嫂辫子可长啦”,那个喊 “看我的新四军叔叔,能打好多坏蛋” ,叽叽喳喳的交流里,红色故事再次被强化、被理解。我静静站在一旁,听着他们童言童语的解读,知道无需正式的分享,这份对英雄的敬意、对红色故事的共鸣,已在他们的交流中悄然传递。

这堂手工课,于我而言,早已超越 “教学任务” 本身。它让我看见,红色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 “过去式”,即便没有视频辅助,仅凭语言和想象,也能在孩子童真里发芽。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的,不只是芦苇荡、阿庆嫂,更是他们对 “勇敢”“团结” 的最初理解。
 作为社区课程的参与者,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与思考。原来传承红色精神,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形式,简单的故事、自由的创作,就能让孩子触摸历史的温度。未来,我想继续深耕这类课程,用更贴近孩子的方式,让沙家浜的故事、让红色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童年里,长成遮风挡雨的森林,让红色火种,永远在童真里熠熠生辉。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