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沙家浜文化课堂实践感悟

发布时间:2025-08-10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这个暑假,我投身于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在社区中为孩子们讲述沙家浜那段烽火连天的红色记忆。作为团队中的理论课程主讲人,我肩负着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孩子们心中可感可知火种的使命。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一场与历史共振、与童心对话的深刻旅程。

实践伊始,团队便确立了“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的目标。在明确的分工协作中,我负责沙家浜主题理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从内容架构到课堂呈现,一肩承担。与此同时,我积极配合宣传组进行课前预热,写了教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团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共同奏响红色教育的交响曲。这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使命从不是孤军奋战——唯有在彼此支撑的协作网络中,才能织就一张坚韧的红色文化传承之网。
课程设计成为我面临的首要挑战。如何让宏大的革命叙事与孩子们纯真的世界对接?我决定以“故事”为桥,以“体验”为舟。我反复研读史料,从中提炼出“智斗胡司令”、“鱼水情深护伤员”等充满童趣和张力的故事片段,将“军民同心”的抽象概念,化作“新四军叔叔如何用妙计保护乡亲”的生动情节。课堂上,我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领孩子们穿越烽烟的向导。
开课伊始,我没有直接讲述历史,而是先播放了一段芦苇荡实景视频,并询问同学们看完有什么感受。接着,我用沙家浜的地理位置引出了对沙家浜的介绍。课堂的互动时刻,孩子们用最纯真的表达印证了红色基因的悄然萌发。一位小男孩在听完新四军的故事后认真地说:“新四军叔叔真聪明,我要像他一样勇敢!”一位小姑娘在课后悄悄递给我一张画:画中战士与百姓在芦苇丛中互相扶持。这些点滴回应如清泉涤荡我的心灵——红色种子的播撒并非徒劳,它已在童心中悄然抽芽。孩子们澄澈眼眸中对英雄的向往,对“团结”朴素的诠释,胜过万语千言的宏大叙事,让我窥见红色精神薪火传承那生生不息的希望。

回顾整个实践历程,从课程内容反复打磨的焦虑,到课堂互动中灵光闪现的欣喜,我不仅历练了独立设计与执行项目的能力,更深切体悟了红色教育“润物无声”的真谛。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我学会了俯身倾听,用他们的语言对话历史;面对课堂节奏的掌控,我懂得了灵活变通比固守教案更为重要。然而,我也清醒认识到自身不足:如何将红色文化更自然地融入日常叙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深化孩子们的思考,这些仍是我需持续探索的教育艺术。
此次实践于我而言,是一次向历史深处的虔诚致敬,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精神接力。当我看到孩子们因沙家浜的故事而闪亮的眼睛,我仿佛望见了红色血脉在新时代汩汩流淌的图景。这堂课不仅是我讲给孩子们的历史课,更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一代的使命课——我们如何接续奋斗,如何以青春之我守护这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立于这片由无数沙家浜战士用热血浇灌的土地上,我更深切地懂得: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我们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沉淀为日常的信念坚守,将烽火年代的英雄气概转化为和平岁月的奋进力量。唯有如此,那闪耀在沙家浜芦苇荡中的精神星火,方能穿越时空,永恒地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