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初心致匠心,以实践育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10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绿芽” 志愿者协会苏州太仓片区的负责人,这个暑假,我亲历了一场从策划到落地的完整实践旅程。从沙家浜红色文化课堂的烽火叙事,到垃圾分类课程的绿色启蒙,从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到线上线下的联动传播,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青春的热忱与教育的温度。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红色基因与环保理念在童心间的生根发芽,更让我对 “责任”“协作”“教育” 三个词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太仓片区的实践活动以 “红色传承” 与 “绿色启蒙” 为两大核心,我们希望通过双线并行的课程设计,既让孩子们触摸历史的温度,也让他们感知当下的责任。
7 月 15 日,“重温烽火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沙家浜精神科普宣传活动在新苑社区拉开帷幕。为了让革命历史走出教科书,团队做了大量创新性设计:范旖璐老师以芦苇荡实景视频切入,用 “智斗胡司令”“鱼水情深护伤员” 等故事片段替代枯燥的史实陈述,将 “军民同心” 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的情节;戴意铭则以绘本《芦苇荡边读经典》为载体,通过 “如果没有阿庆嫂,伤员会怎么办?” 等互动提问,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英雄精神的内涵。当看到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战士与百姓互助的场景,听到他们说 “要像新四军叔叔一样勇敢” 时,我忽然明白:好的红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 用故事为火种,让信仰自然生长。

7 月 25 日,垃圾分类课程接力展开。欧芮老师的课堂设计同样充满巧思:动画视频展示垃圾危害、“分类大比拼” 游戏巩固知识、DIY 垃圾桶手工课实现 “知行合一”。戴意铭负责的物资采购与安全指导,让 30 余套工具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创意载体 —— 有孩子给垃圾桶画上笑脸,说 “要让垃圾找到自己的家”。这种从 “知识认知” 到 “情感认同” 再到 “行动转化” 的过程,正是环保教育最珍贵的价值。
作为负责人,我始终强调课程的 “衔接性”:红色课程中,我们引导孩子思考 “英雄守护家园” 的意义;垃圾分类课程中,则延伸为 “今天的我们如何守护家园”。这种呼应让教育目标更立体 —— 既要让孩子们知道 “从哪里来”,也要明白 “往哪里去”。
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负责人,我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带领团队在挑战中寻找突破口。
红色课程初期,我们遇到了 “历史距离感” 的难题。试课时,有孩子问 “新四军为什么要躲在芦苇荡里?”,简单的史实解释难以让低龄儿童理解。为此,我们紧急调整方案:用 “捉迷藏” 的比喻解释隐蔽战术,用芦苇荡实景视频对比 “平静湖面下的危机”。这种 “儿童化转译” 的方法,后来被沿用到垃圾分类课程中 —— 将 “可回收物” 称为 “能变魔术的垃圾”,用 “有害垃圾是小怪兽” 帮助孩子记忆。
课堂秩序管理是另一大挑战。垃圾分类课程面向 6-10 岁儿童,年龄跨度大导致注意力差异明显。我们借鉴 “分层互动” 策略:对低龄儿童用 “卡片配对” 游戏保持专注,对高龄儿童则增设 “垃圾分类倡议书” 撰写环节。欧芮总结的 “表扬强化法” 效果显著 —— 当她对认真分类的小组说 “你们像环保小卫士一样专业” 时,其他孩子立刻模仿跟进。
这些挑战教会我: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案,而是根据对象调整的 “动态艺术”;管理也不是刻板的指令,而是在理解需求基础上的 “灵活引导”。
实践结束后,整理孩子们的作品时,我在一幅画前驻足良久:画面左侧是芦苇荡中的新四军,右侧是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在分类垃圾,中间用一道彩虹连接。画的作者是 8 岁的小雨,她在旁边写着:“他们保护我们,我们保护地球。” 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这场实践更让我确信: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阿庆嫂的故事” 如何被孩子理解;环保理念的扎根,不在生硬的规则里,而在 “垃圾变宝” 的体验中。我们青年一代能做的,就是将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孩子能触摸的温度,将时代的责任拆解为日常可践行的小事。

如今,太仓片区的实践已落幕,但那些芦苇荡边的故事、分类垃圾桶旁的笑声,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教育路上的同行者,我们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 —— 让红色星火照亮前路,让绿色种子播撒四方,用青春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成长铺就一条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道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