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社会实践已圆满落下帷幕,这段时光如同一幅多彩的画卷,记录着汗水、成长与收获。作为太仓片区的一员,我有幸参与到此次线下实践活动中,在团队协作中不断突破自我,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责任与协作的理解。
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分别进行了社会实践现场的协调工作和社会实践课堂部分的材料采购和教导工作。例如,在筹备社区公益课堂时,我需要与片区负责人沟通课程主题,同时统计参与学生的人数,准备教学材料。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细致规划的重要性——一次小小的物资遗漏都可能导致活动延误,而提前预判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则能有效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实践活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7月15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参与和执行了面向社区小朋友的“沙家浜红色文化宣传课程”。这次实践以沙家浜的红色文化为核心,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形式,向孩子们讲述沙家浜的革命故事。

在课程中,以绘本《芦苇荡边读经典——沙家浜红色故事汇》为教材,用生动语言讲述新四军与当地群众共同抗敌的故事。孩子们被“阿庆嫂”的机智、“小兵张嘎”的勇敢深深吸引,主动提问互动。其中,团队成员以选取《沙家浜》中“阿庆嫂智斗敌人”“新四军芦苇荡疗伤”等经典片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又发出提问“如果没有阿庆嫂这样的人,伤员会怎么办?”和“如果你是阿庆嫂,你会怎么办?”引导孩子们进行想象,侧面体现出阿庆嫂的伟大之处当看到他们为“阿庆嫂”的故事热烈鼓掌,为“刁德一”的反派角色愤愤不平时,我感受到红色基因正在悄然生根。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将这份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传递,让历史不再遥远。课程结束后,我们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了绘画创作,孩子们以笔为媒介,在白纸上传递出他们感受到的红色文化精神。
在7月25日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关于垃圾分类的课程,我在这次活动中主要担任采购和手工课的教学。我们希望通过“动手制作+实践分类”的双重体验,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垃圾分类的意义,进而转化为日常行动。作为负责采购的人员,我购买了准备剪刀、胶水、颜料、尺子彩纸等工具供孩子们使用,在使用时进行安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助力实践活动有序进行,作为讲课的人员,我也曾存在不小的担心,担心课堂秩序我无法有力维持,但是总的来说课程进行的十分顺利,我们团队使用纸盒来让孩子们进行DIY垃圾桶的活动,并且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利用垃圾分类卡片帮助孩子们巩固了理论课的所学。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要点。

我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充满创意与温度的行动。当废旧材料变为实用的分类工具,当参与者从“不会分”到“主动分”,环保教育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继续以创新方式推动环保实践,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动手改变一个小细节开始,就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