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风,裹着暑热,也携着一种沉甸甸的召唤。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宿迁市泗洪县,开展为期三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志愿团队一行,怀揣着探访烽火记忆、播撒精神火种的朴素热忱,踏上了实践征途。活动核心清晰而厚重:一为沉浸于淮北抗日纪念馆的史海钩沉,二为深入幼儿园,将历史滋养与温暖关怀化作孩子们能理解的言语与游戏。

我们带着这份历史的灼热与沉重奔赴幼儿园。我们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浑然一体。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心理小课堂,通过“击鼓传花”、“成语故事”等轻松游戏,为孩子们稚嫩的心灵注入了认识自我、学会交往的涓涓暖流;有的老师则化身为故事魔法师,在绘声绘色的绘本讲述中,让奇妙的图画与文字在孩子们眼前幻化出斑斓世界。而我,则承担起将宿迁大地上那抹厚重“红”浸染童心的任务。

在准备“宿迁红色文化”这堂课时,我内心其实颇感压力: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崇高精神,如何才能在幼小的心灵中激起涟漪?如何让那些遥远年代的英雄人物变得可亲可感?这无疑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挑战。我竭力将抽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与画面——借助精心挑选的图片,讲述本地少年英雄在烽火中送信、放哨的勇敢故事,仿佛带他们步入那段峥嵘岁月;当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闪亮的眼睛,听到他们模仿小英雄喊着“冲啊”时清脆而响亮的童声,那份投入与纯真,瞬间融化了我所有忐忑。特别是课后一个小男孩跑过来,眼神澄澈而坚定地告诉我:“老师,我记住英雄的名字了!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勇敢!”那一刻,我分明感到历史的星火已悄然落入心田,开始悄然萌发。
步入淮北抗日纪念馆,肃穆气息瞬时弥漫周身,仿佛历史之门悄然开启。展柜中一枚锈迹斑斑的弹壳,其形虽小,却如无声的惊雷,将当年战场弥漫的硝烟与不屈的意志直接推至眼前;陈列墙上密布的一个个英名,更似无数双穿透时光的炯炯目光,凝视着我们——我于静默中肃立,被一股难以言喻的崇敬与沉重包裹,心湖为之激荡。馆内一件件褪色军装,一张张泛黄照片,共同组成了一部无声的史诗,诉说着一个民族在血火淬炼中挺立的不屈脊梁。那些刀枪剑戟,那些泛黄纸页上的决心书,无不以最直观的方式向我揭示:历史非是书斋里的冰冷叙述,而是先辈以热血与生命在中华大地上刻下的滚烫印记。

回顾此行,我深感我们团队协作所蕴含的非凡力量。无论是纪念馆中共同屏息于历史现场的凝重氛围,还是在幼儿园里分工协作的忙碌身影,每一次讨论、每一次配合,都使个体行动汇流成一股更强大的精神洪流。这份力量,让我真切体会到个人投入如何凝聚成集体之光,照亮更广阔的角落。
这次实践,对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精神“双向奔赴”。纪念馆的英魂无声,却如惊雷唤醒我沉睡的历史自觉;而当我尝试将这份觉醒的沉重与荣光,转化为孩子们眼眸中的星星点点时,历史的温度与未来的希望竟如此奇妙地在我身上贯通交融。备课时的反复琢磨与课堂上的全情投入,无不是在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熔铸那段峥嵘岁月,再以童言童语将其浇铸成形——这本身就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教育。历史绝非尘封的标本,它需要一代代人用心血去擦拭、解读、传递,方能在新的生命里焕发永恒光芒。
当孩子们清澈的童音在课堂上响起,复述着英雄的故事,那瞬间的感动足以穿透一切时空隔阂——它让我确信,历史与未来并非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只要我们愿意俯身倾听,愿意以心传薪,那些沉睡在纪念馆里的故事与精神,终将化作孩子们心中明亮的火种。这火种微弱却执着,它映照的不只是过往峥嵘,更是民族血脉里奔腾不息的精魂,在一代代纯净心田上,悄然传递,绵延不息。
这趟旅程,让我在历史的深处汲取了力量,又在童心的澄澈中看见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