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有幸成为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作为宣传组的成员,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6月25日实践活动的新闻稿撰写,同时参与前期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虽然因为个人原因没能去宿迁参加线下活动,但我通过线上方式全程跟进了团队在双良社区开展的"素养提升+红色传承"主题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得很丰富。上午在社区给孩子们上了两节课:第一节是张馨月老师带来的英语绘本课,通过《好饿的毛毛虫》这个故事教孩子们学英语;第二节是张雨婷老师主讲的"英雄的家乡"红色故事会,给孩子们讲述宿迁本地的革命历史。下午,团队带着三位小朋友参观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通过实物展览和互动体验,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抗战历史。
活动当天,我与前线队员保持实时联系。通过微信,我收到了大量现场照片、视频片段和文字记录。通过收集到的信息我可以感受到课堂的精彩。在掌握充足素材后,我开始撰写题为“童心筑梦暖课堂,红色基因永流传”的新闻稿。在撰写过程中,我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采用“总-分-总”的新闻写作结构,开篇点明活动主题与意义,中间详细描述上午课堂教学和下午参观活动,结尾总结活动成效与价值。同时,我通过前线团队提供的具体事例和对话,如张馨月采用动画视频导入课堂、张雨婷询问小朋友们的理想等细节,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感染力。此外,我还深入分析了活动设计背后的教育理念,如“构建跨文化的认知桥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等,提升报道深度。最后,我精心挑选前线传回的照片,为文字报道配以恰当的图片说明,形成图文并茂的传播效果。

初稿完成后,我先后进行了几次的修改,我与团队的审核成员进行了多次沟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细致修改。特别是对红色教育部分的表述,反复推敲用词,确保既生动活泼又严谨准确,以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参考团队提供的《“双减”背景下公益夏令营的多元实践与成效研究》调研报告框架,我参与了前期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问卷旨在评估公益夏令营在填补儿童课后服务空白、拓展素质教育边界中的作用,特别关注红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效果。在问卷设计中,我根据调研报告的五个研究维度:课程有效性、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环保行为和体育兴趣,划分了相应的问题板块。并且我与成员多次讨论,确保问题表述清晰、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例如,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并加入趣味性元素,如卡通图标和情景式提问,以提高儿童的填写兴趣。最终问卷在实践活动中发放并回收,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为团队贡献力量。新闻宣传和调研评估同样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活动的记录者,也是价值的传播者。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对红色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让革命精神更好地被当代儿童理解和接受?如何创新教育形式,在寓教于乐中传承红色基因?这些问题都值得继续探索。这次实践经历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