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宿迁市双良鸿城湾社区的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的主要任务是撰写活动新闻稿和参与制作调查问卷。这次实践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意义,更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爱心的传递者。
新闻稿的撰写是我此次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活动策划阶段开始,我就意识到,文字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与价值的桥梁。在活动现场,我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孩子们聆听成语故事时专注的眼神、参与节气游戏时欢快的笑声、分享心理困惑时真诚的倾诉……这些瞬间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要用文字将这些温暖定格。
在撰写《童心筑梦七彩行 传统文化润心田》这篇新闻稿时,我特别注重两点:一是真实还原活动现场的氛围,二是突出活动的教育意义。例如,在描写“古音今声”成语课堂时,我不仅记录了杨宏同学的讲解内容,还通过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的细节,展现他们的热情;在“打跑小怪兽”心理课堂部分,我引用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真实故事,强调挫折教育的价值。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我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活动的生动性与深刻性。

除了新闻稿,我还参与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作。问卷主要面向社区儿童和家长,旨在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活动的反馈。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团队反复推敲:如何让问题既简洁明了又能获取有效信息?例如,我们设计了“你最喜欢的活动环节是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以及“你认为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生活有帮助吗?”这样的量表题。
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农谚拾穗”节气科普环节兴趣浓厚,而家长则对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数据不仅为团队后续活动提供了改进方向,也让我认识到,社会实践不能仅凭热情,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此次实践让我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从采访技巧到稿件撰写,从语言表达到逻辑梳理,每一步都考验着我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如何用简洁的语言传递丰富的信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增强稿件的感染力,这些都是在课本中无法完全习得的技能。
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新闻稿的完成离不开团队成员提供的素材和照片,问卷的设计也凝聚了大家的智慧。例如,在修改稿件时,队友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让内容更加充实;在分析问卷数据时,我们分工合作,效率大大提高。
与社区孩子们的互动让我意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一项任务”,更在于“播下一颗种子”。当我看到孩子们在“勤学墙”上写下“我要像苏秦一样努力学习”时,当我听到家长感慨“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时,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微小行动或许能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
尽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新闻稿的传播范围有限,未能让更多人了解活动的意义;问卷的样本量较小,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更加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提升自己的传播能力,学习更专业的调研方法。

未来,我希望继续参与此类实践活动,用文字记录更多温暖的故事,用行动传递更多正能量。同时,我也计划将此次实践的收获融入日常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是有温度的,行动是有力量的。当我用笔记录下孩子们的笑脸时,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以文字传递温暖,用行动播种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使命。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