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以爱为翼,伴童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宿迁片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6月24 - 25日的实践活动,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温暖的旅程。从前期筹备到活动开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让我对责任、成长与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前期准备:从理念到落地的深耕
确定实践主题后,我深知要打造有意义的活动,需从儿童需求与团队优势出发。考虑到乡村儿童接触英语绘本的机会相对较少,且绘本能融合语言学习、美育与科学启蒙,便将《好饿的毛毛虫》英语绘本课作为25日上午的重点内容。
为保障活动质量,我牵头组建筹备小组,明确分工:课程研发组负责绘本课设计,需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规划封面介绍、热身活动、故事讲解、科学拓展等环节,既要让英语学习趣味化,又要传递成长与蜕变的价值;物资筹备组需采购绘本道具、手工材料,还要协调宿迁当地村委会,敲定活动场地、确认参与儿童信息;宣传记录组则提前准备拍摄设备,设计活动海报,为后续总结与推广做铺垫 。
筹备过程中,课程打磨尤为关键。以绘本封面介绍为例,最初只是简单讲解主题,经团队研讨,我们增添“猜猜绘本主角”互动,结合“今日学习目标”(学5种食物单词、认识星期名称、探索毛毛虫蜕变),让开场更具吸引力。热身活动“猜猜我是谁”,从动物剪影选择到互动规则,反复调整,确保既活跃气氛,又为绘本中毛毛虫蜕变做认知铺垫。每一次细节推敲,都是对“让知识有趣、让陪伴有效”理念的践行。
 
 
二、事项安排:在协同中推进执行
活动分两天开展,24日侧重破冰与兴趣培养,25日聚焦绘本深度体验。为让流程清晰,我制定详细时间表:24日上午组织团队与儿童见面,通过“名字接龙”“团队拼图”等游戏打破陌生感;下午开展手工创作、户外自然观察,为绘本课积累生活认知。25日上午专属绘本时间,从9点的封面导入,到热身、故事讲述、科学小讲堂,每个环节精准把控时长,既保证知识吸收,又维护儿童注意力。
为应对突发情况,我预设多套预案:若儿童参与度低,准备趣味英语儿歌穿插;若物资不足,协调当地文具店临时采购。同时,每日活动结束后组织15分钟小结会,团队成员反馈问题,如24日手工课材料分发混乱,次日便调整为“按桌配送 + 志愿者协助”模式,让执行更顺畅。

 
三、人员划分:让专业与热情共振
团队7人各有专长,我依据特点分工:英语专业的成员担任绘本课主讲,凭借语言优势精准传递词汇、语句,引导儿童跟读互动;教育学背景的成员负责课堂秩序与个体关注,及时鼓励内向儿童参与;美术特长的成员主导手工与绘本拓展创作,让知识可视化;体育方向的成员组织户外游戏,保障活动安全与活力。
作为负责人,我既是统筹者,也是“补位者”。活动中,我穿梭于各环节:绘本课上协助主讲调整道具展示角度,户外游戏时补充规则说明,物资短缺时快速对接采购。这种“分工明确 + 灵活补位”的模式,让团队拧成一股绳,也让每个成员在擅长领域发光,在协作中成长。
 
 
 
四、育人与自育:双向奔赴的成长
当25日绘本课上,孩子们用稚嫩声音跟读 “On Monday he ate through one apple”,用彩笔描绘出五彩毛毛虫时,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有孩子课后拉着我说:“老师,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要吃这么多东西呀!” 这份对知识的好奇与收获,是活动最美的成果。
于我而言,这段经历更是自我重塑。从筹备时的焦虑,到协调中的沉稳;从对儿童需求的浅显认知,到理解他们对陪伴与知识的渴望,每一步都是成长。我学会在压力下统筹全局,在细节中洞察需求,更懂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用爱与创意点燃求知火焰。
“绿芽七彩行” 虽已暂告段落,但这份对教育公益的热忱、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将持续滋养我。未来,我愿继续以微光之名,汇聚团队力量,陪伴更多孩子在知识与爱中筑梦成长,也在实践中续写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宿迁片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6月24 - 25日的实践活动,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温暖的旅程。从前期筹备到活动开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让我对责任、成长与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前期准备:从理念到落地的深耕
确定实践主题后,我深知要打造有意义的活动,需从儿童需求与团队优势出发。考虑到乡村儿童接触英语绘本的机会相对较少,且绘本能融合语言学习、美育与科学启蒙,便将《好饿的毛毛虫》英语绘本课作为25日上午的重点内容。
为保障活动质量,我牵头组建筹备小组,明确分工:课程研发组负责绘本课设计,需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规划封面介绍、热身活动、故事讲解、科学拓展等环节,既要让英语学习趣味化,又要传递成长与蜕变的价值;物资筹备组需采购绘本道具、手工材料,还要协调宿迁当地村委会,敲定活动场地、确认参与儿童信息;宣传记录组则提前准备拍摄设备,设计活动海报,为后续总结与推广做铺垫 。
筹备过程中,课程打磨尤为关键。以绘本封面介绍为例,最初只是简单讲解主题,经团队研讨,我们增添“猜猜绘本主角”互动,结合“今日学习目标”(学5种食物单词、认识星期名称、探索毛毛虫蜕变),让开场更具吸引力。热身活动“猜猜我是谁”,从动物剪影选择到互动规则,反复调整,确保既活跃气氛,又为绘本中毛毛虫蜕变做认知铺垫。每一次细节推敲,都是对“让知识有趣、让陪伴有效”理念的践行。
 
 
二、事项安排:在协同中推进执行
活动分两天开展,24日侧重破冰与兴趣培养,25日聚焦绘本深度体验。为让流程清晰,我制定详细时间表:24日上午组织团队与儿童见面,通过“名字接龙”“团队拼图”等游戏打破陌生感;下午开展手工创作、户外自然观察,为绘本课积累生活认知。25日上午专属绘本时间,从9点的封面导入,到热身、故事讲述、科学小讲堂,每个环节精准把控时长,既保证知识吸收,又维护儿童注意力。
为应对突发情况,我预设多套预案:若儿童参与度低,准备趣味英语儿歌穿插;若物资不足,协调当地文具店临时采购。同时,每日活动结束后组织15分钟小结会,团队成员反馈问题,如24日手工课材料分发混乱,次日便调整为“按桌配送 + 志愿者协助”模式,让执行更顺畅。
 
三、人员划分:让专业与热情共振
团队7人各有专长,我依据特点分工:英语专业的成员担任绘本课主讲,凭借语言优势精准传递词汇、语句,引导儿童跟读互动;教育学背景的成员负责课堂秩序与个体关注,及时鼓励内向儿童参与;美术特长的成员主导手工与绘本拓展创作,让知识可视化;体育方向的成员组织户外游戏,保障活动安全与活力。
作为负责人,我既是统筹者,也是“补位者”。活动中,我穿梭于各环节:绘本课上协助主讲调整道具展示角度,户外游戏时补充规则说明,物资短缺时快速对接采购。这种“分工明确 + 灵活补位”的模式,让团队拧成一股绳,也让每个成员在擅长领域发光,在协作中成长。
 
 
 
四、育人与自育:双向奔赴的成长
当25日绘本课上,孩子们用稚嫩声音跟读 “On Monday he ate through one apple”,用彩笔描绘出五彩毛毛虫时,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有孩子课后拉着我说:“老师,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要吃这么多东西呀!” 这份对知识的好奇与收获,是活动最美的成果。
于我而言,这段经历更是自我重塑。从筹备时的焦虑,到协调中的沉稳;从对儿童需求的浅显认知,到理解他们对陪伴与知识的渴望,每一步都是成长。我学会在压力下统筹全局,在细节中洞察需求,更懂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用爱与创意点燃求知火焰。
“绿芽七彩行” 虽已暂告段落,但这份对教育公益的热忱、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将持续滋养我。未来,我愿继续以微光之名,汇聚团队力量,陪伴更多孩子在知识与爱中筑梦成长,也在实践中续写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