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盛的七月,当城市被热浪包裹,我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征程。作为团队盐城片区实践负责人与南京、盐城片区投稿负责人,这个夏天于我而言,是一场关于责任与成长的修行。在盐城青年路儿童康复院区的阳光下,在孤独症儿童澄澈的眼眸里,在一篇篇见诸报端的新闻稿中,我读懂了团队协作的深意,更触摸到了社会实践背后那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实践的序幕,始于一份反复打磨的策划书。确定盐城青年路儿童康复院区为实践地点时,我曾多次站在院区门口观察——这里的孩子们总是安静地坐在走廊里,眼神里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却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选择此处的决心:我们或许无法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但至少能为他们的夏天添一抹亮色。
活动前期的筹备,是一场与细节的博弈。与医院对接时,我一遍遍和院区负责人沟通时间、场地与活动内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安全”与“适宜”刻进每一个环节。为此,我牵头完成了详尽的可行性分析:从成员特长出发,提前完成项目规划,针对可能出现的儿童情绪波动、天气变化等情况制定三套应急预案;组织志愿者撰写教案时,我逐字逐句审核,将“用游戏传递温暖”作为核心原则,删掉过于复杂的环节,增加互动性强的设计。
采买教学物品的过程,至今仍历历在目。捐赠物资清单修改了三版,从图书到解暑物资,每一件都经过筛选,确保安全无毒、易于使用。安排志愿者食宿时,我要保证大家的休息质量,又能在突发状况时快速响应。而那些记录实践的相机、备用电池,则被我整齐地放进收纳箱——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实则是实践顺利开展的基石。我深知,对细节的敬畏,便是对孩子们的负责,对团队的承诺。

七月初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康复院区的玻璃窗,盐城片区的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启动仪式上,当大家将捐赠物资整齐码放在活动室,当孩子们接过印着卡通图案的爱心明信片时,我看到几个孩子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卡片边缘,眼中泛起细碎的光。那一刻,所有前期的奔波与疲惫,都化作了心头的暖流。我向志愿者们讲述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他们或许不擅长表达,却能在音乐中找到共鸣;他们或许抗拒拥抱,却会在游戏中悄悄牵起你的手。话音落下时,现场的寂静里,我听见了许多颗心被触动的声音。
两天的线下活动,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双向奔赴。与辛玥晔同学搭档授课的时光,成为我这个夏天珍贵的记忆。体育课上,我看着他们笨拙却认真地攀爬、接沙包时,汗水浸湿了衣衫,笑声却从未停歇。音乐课上,非洲鼓的节奏响起,孩子们跟着节拍摇晃身体,当我们一起唱起改编的儿歌时,有个女孩突然伸手碰了碰我的脸颊——那一瞬间,我读懂了,爱从来不需要复杂的语言。作为负责人,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时刻关注。我会悄悄提醒志愿者放缓语速,会在休息间隙检查教学物品是否齐全。我明白:所谓“负责人”,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团队的“定心丸”。
实践的结束,并非故事的终章。当最后一位志愿者离开康复院区,我便立刻投入到宣传工作中。作为盐城片区负责人,我深知,这些温暖的瞬间不该被时光淹没——它们需要被看见,被记住,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孤独症儿童群体。

那段时间,为了让每一篇新闻稿都能打动人心,我反复打磨文字。给国家级媒体投稿时,我特意突出活动创新性:“用非洲鼓节奏打开沟通之门,志愿者与孤独症儿童共谱夏日乐章”;向省级媒体介绍时,我聚焦团队的公益初心:“大学生志愿者用行动诠释责任,爱心物资背后是对特殊儿童的深情”。审核图文时,哪怕是一张照片的色调,我都要和团队成员反复沟通,只为让读者透过屏幕,感受到现场的温度。作为南京片区投稿负责人,我同样不懈怠。我懂得:宣传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二次实践”——它让实践的价值得以延伸,让善意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这个夏天的实践,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成长,也映出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作为盐城片区负责人,我学会了在统筹中平衡细节与全局;作为投稿负责人,我明白了“好的宣传,是让故事自己说话”。更珍贵的是,我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里,找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他们或许无法像普通孩子那样流畅交流,却能用音乐与节奏表达情绪;他们或许对陌生人充满警惕,却会在你真诚相待时,回报以最纯粹的信任。这让我想起启动仪式上,我对志愿者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来‘帮助’他们,而是来和他们一起成长。”
如今,暑期实践的余温仍在心头荡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或许力量有限,但只要把每一次实践都当作扎根大地的机会,就一定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这个夏天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做好一份策划,更是如何用行动诠释初心,用担当书写青春。而这,或许就是社会实践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