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内蒙“体育纽带连红都·团结薪火传北疆”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安大学“体育纽带连红都·团结薪火传北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奔赴陕西延安、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开展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红色研学、文化探寻、基层调研、交流实践等形式,在行走中感悟民族团结内涵,在实践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红色研学筑基: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团结力量 团队抵达革命圣地陕西延安,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实践队员们驻足于简朴的窑洞、斑驳的作战地图前,聆听革命先辈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故事,感受烽火岁月里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队员们从泛黄的史料、珍贵的实物展品中,回溯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团结御敌的峥嵘历程,体悟“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在抗日军政大学旧址,队员们凝视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了解无数有志青年在此凝聚信念、奔赴抗日前线的事迹,于历史回响中汲取跨越时空的团结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朱嘉鑫摄
红色教育基地里的每一处印记,都成为实践队员们红色研学的生动教材,让大家在触摸革命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团结奋斗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密码,也为传承团结薪火、践行实践使命筑牢了精神根基。
二、文化浸润铸魂:在多元交融中厚植共同体理念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队员们通过文化探访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实践。在伊金霍洛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实践队员们通过“沉浸式+融入式”的体验模式,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发展史,感受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深厚羁绊;在东胜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队员们驻足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等篇章的图文资料前,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悟各民族文化互通兼容的发展脉络,将“团结稳定是福”的理念深深镌刻在心;在蒙艮仓银店,队员们端详着蒙古族非遗银饰,从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中,看见草原文化与时代元素的碰撞共生,感受各民族文化交融所迸发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在东胜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 岳璞摄
中华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实践队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三个部分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孕育与起源、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在触摸多元交融历史与实践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意义,也为厚植共同体理念、传承团结薪火筑牢了文化根基。
三、体育赋能聚力:以体育为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团队秉持以体促融的理念,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曙光社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和城市那达慕大会,探寻体育赋能民族团结的基层实践案列。在鄂尔多斯曙光社区,实践队员们驻足“体育人物雕塑”前,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更与社区青年一同踏上篮球场,在默契传球、并肩拼搏的篮球友谊赛中,让体育运动成为“民族心手相牵”的粘合剂;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队员们与学院教师、市团委工作人员围绕“体育+铸牢”展开座谈,从民族体育赛事案例、传统运动项目推广经验中,探寻依托体育搭建民族交流平台的路径,体悟体育在打破隔阂、增进认同中的纽带作用;在大黑河军事主题公园首届城市那达慕大会上,队员们采访了解博克、射箭等项目吸引各民族群众参与的盛况,更亲身参与其中,在竞技与协作中感受体育作为“通用语言”的魅力,于无声交流中拉近民族距离。
在“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体育赛事为切入点,以“赛事流量”助力“铸牢融量”,拓宽以体促融新路径新内涵,有力推动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图为实践队与呼市团委、呼民院座谈会 刘振鸿摄
此次实践覆盖红色历史、文化民俗、基层治理、高校交流等多个场景,队员们从“历史溯源”到“当代实践”,从“理论认知”到“行动探索”。这些场景成为实践队员们感悟体育力量的鲜活课堂,在参与和观察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运动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桥梁。未来团队将把实践中探索的经验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跨民族友好互动等工作,让“团结薪火”在北疆大地乃至全国持续传递,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呼民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合照 赵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