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童心筑梦暖课堂,红色基因永流传

发布时间:2025-08-05 关注:

来源:“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6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继续在宿迁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素养提升+红色传承”为主题,通过课堂教学与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学习体验。
上午9时,活动在双良社区正式开始。首节课由团队成员张馨月主讲,课程围绕经典英文读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展开。张馨月采用动画视频来导入课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毛毛虫从孵化到蜕变成蝴蝶的生命历程,她结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情景模拟,将绘本故事演绎的栩栩如生,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课堂上,张馨月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用英语描述毛毛虫的成长过程。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孩子们掌握了20余个高频生活词汇,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课程结束时,许多孩子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句子复述故事情节,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课由团队成员张雨婷主讲,主题为“英雄的家乡——宿迁红色故事会”。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我们的红色故土”、“烽火岁月史诗”、“宿北大战丰碑”和“世界人民状况”,系统性地向孩子们介绍了宿迁的地理人文特色、革命历史以及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在“我们的红色故土”模块中,张雨婷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了宿迁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地位,并结合当地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深厚的红色底蕴。在“烽火岁月史诗”部分,她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宿迁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特别是宿北大战中军民团结、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明白英雄不仅是历史书上的人物,更是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的榜样。在课程结尾,张雨婷同学耐心询问小朋友们的理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构建了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教育闭环,通过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职业理想,让孩子们去感知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下午3时,团队成员带领三位社区小朋友一同前往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参观学习。这座承载着苏北抗战记忆的红色地标,以“情景再现+科技赋能”的创新展陈方式,将那段烽火岁月生动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锈迹斑斑的大刀、泛黄的《拂晓报》、简陋的土制地雷等200余件革命文物静静诉说着峥嵘岁月,特别是彭雪枫将军马鞍上斑驳的磨损痕迹,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通过AR技术重现的“朱家岗战斗”场景,让参观者只需用手机扫描战场沙盘,就能看到当年敌我攻防的动态演示,这种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历史变得鲜活可感。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一起深入体验了多个互动项目。在“战地医院”复原区,大家共同学习为伤员包扎伤口的基本技能,切身感受战时医护工作的艰辛;在“拂晓报社”互动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们操作老式印刷机,成功印制出带有当日日期的纪念版《拂晓报》。纪念馆特别设置的“抗战知识问答”互动屏前,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组队答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了对淮北军民抗战史实的理解。这场别开生面的参观学习,不仅让实践成员对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通过代际互动的形式,实现了与革命先辈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今天实践团队将西方经典绘本与中国革命史相结合,创新性地构建了跨文化的认知桥梁:既帮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中开拓国际视野,又通过红色教育筑牢文化根基。对大学生而言,活动锤炼了教学实践能力,深化了对基层教育的认知;对孩子来说,获得了知识启蒙与情感关怀的双重滋养;对社区教育而言,探索出了一条融合素质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创新路径。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青少年培育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本,彰显了高校社会服务的深度与温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