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薪火实践团吴中杏仁调研团踏上了探访苏州中医药文化印记的旅程,实地探访苏州阊门西街中医药文化街区、叶天士故居,旨在深入了解吴门医派发展历史,传承温病学说精髓。
(图为 团队成员在阊门西街北京同仁堂诊所门口合影)
阊门西街中医药文化街区坐落于古城苏州的核心区域,毗邻历史悠久的阊门,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吴门医派的辉煌历史。曾有多位著名医家在此行医济世,如叶天士、薛生白等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至今影响深远。阊门西街中医药文化街区不仅是苏州历史文化的活态展示,更是中医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让游客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近距离感受吴门医派的智慧,体验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是苏州“医养结合、文旅共生”的典范。
(图为 阊门西街雷允上诵芬堂)
顺着阊门西街缓步前行,看到一排洋房,即为余家花园。余生佳,婺源(今属江西)沱川人,早年在上海行医,后在阊门西街创建“持德医院”,任院长一职,凭借高超的医技和热忱的服务,赢得很高声誉。余宅花园为清代及民国建筑,2000年被列为苏州市控保建筑。坐北朝南、一路三进的宅院层次分明、设计精巧,以西式楼房配以中式庭园,彰显文化交融的和谐之美。
(图为 阊门西街余家花园)
此外,团队成员专程参谒了清代温病学宗师叶天士先生的故居。叶先生穷极医理,在温热病诊治领域造诣精深,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对温病传变规律、病机演变及辨证要点的独到阐发,叶氏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外感病学理论体系。其所著《温热论》不仅奠定了温病学说的理论基础,更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医学术的重大发展。在瞻仰遗迹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无不为叶先生“医乃仁术”的崇高境界和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所深深折服!
(图为 叶天士故居)
在回顾历史、亲睹文物之后,实践成员们对吴门医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诸多感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心声!
2024级中药学研究生 秦家辉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第三次来到了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感受到了来自吴门医派的魅力,领悟到了温病医家防治思想的深刻底蕴。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发扬吴门医派特色,探寻经典理论与经典著作,为传统吴中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4级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 徐慧楠
本次参观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仿佛穿越至千年前与古人对话,领略了吴门医派的深厚底蕴。从古籍中窥见先辈们对生命的敬畏,从药材里感受自然的馈赠。那些古老的药方、精巧的器具、精妙的铜人,诉说着中医药的智慧。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被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所打动。它让我明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
2024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 韩香怡
“纸上得来终觉浅。”此次踏入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书中的知识就像画卷一般在眼前徐徐展开,宛如迈进了吴门医派的历史长河之中。看着那些珍稀的医书典籍以及独具特色的诊疗器具,我深深感受到了它那无比深厚的底蕴。吴门医派在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中萌发孕育,凭借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精妙绝伦的医术,成为中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流派,更是吴地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与心血付出,亟待我们肩负起传承与弘扬的重任,让这颗明珠在现代社会继续闪耀光芒。
2022级中医学(五年制)本科生 彭新怀
学习中医两年,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吴门医派。在这次去苏州的实地考察之行中,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吴门医派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流派,它背后还承载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看到那些古老的诊所、医书,甚至是名医的传世遗物,让我产生对中医文化的敬仰和钦佩。同时,我对吴门医派如何与现代医学结合产生好奇。很多古老的医学理念如何在今天得以传承和发扬,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吴门医派是否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也是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