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淮安市营东社区,开展主题志愿授课活动。四节课程内容各具特色却同样精彩,从红色历史的重温到精神文明的培育,从非遗传承的体验到前沿科技的探索,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更赢得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上午九时三十分,志愿课堂在营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拉开序幕。第一堂课“淮水红韵·薪火传承讲堂”由黄文宣同学率先开讲,主题聚焦“淮安红色文化”。课堂上,黄文宣以红色动画片《一群小好汉》作为趣味切入点,巧妙串联起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大家知道吗?淮安不仅是运河明珠,更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她向小朋友们讲述了新安旅行团和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情怀,借助老照片、史料片段等丰富的历史材料,将革命先辈在淮安大地上为民族解放事业拼搏奋斗的场景生动地还原出来,引得小朋友们全神贯注,沉浸其中,红色文化的种子悄然在她们心中生根发芽。课程尾声,黄文宣带领大家一同重温红色精神,呼吁小朋友们把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融入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红色历史的余温尚未散尽,上午十点十分,第二堂课“文明礼仪大家”已接续开讲。刘思妍同学以礼仪规范为切入点,将“文明礼仪”从小朋友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延伸至心灵成长层面。为他们带来了一堂贴近生活的心理健康课。
“文明礼仪不仅是待人接物的礼貌,更是内心和谐健康的体现。”刘思妍结合生活实际,细致讲解了不同场景中的礼仪规范,还深入分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对儿童培养自我认知和同理心的重要意义。她分享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让小朋友们在趣味中理解了文明礼仪的内涵,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会了理解他人、礼貌待人。下课后,孩子们在交谈时自然用上了刘思妍课上传授的文明用语,课堂上的温暖氛围也悄然延续到了课间的每一个角落。
下午二时,第三堂课“淮韵非遗绮梦行:指尖传艺,舌尖承味”如期开启。黄文宣同学再次走上讲台,将焦点转向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介绍淮安当地非遗的过程中,让小朋友们真切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与技艺,承载着祖辈的故事与情感。”黄文宣一边展示文思豆腐、博里农民画、钦工肉圆等非遗作品的图片,一边娓娓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她还以“猜猜乐”的形式带小朋友们做起游戏,既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非遗知识,也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探寻到文化的根脉。
下午二时四十分,刘思妍同学以“中国九大前沿科技科普”为主题,带领小朋友们走进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从飞天梦想到空间站建设,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技术,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搭配生动的动画演示,将深奥的科技知识巧妙转化为小朋友能理解的“身边事”。
“大家知道吗?我们现在用的5G技术、家里的智能家电,都是前沿科技的应用成果。”刘思妍从居民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娓娓道来我国在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她展示了“天问”探火、“嫦娥”奔月的高清图片和视频,讲述着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故事,让小朋友们直观感受到我国科技实力的飞速提升。当讲到“未来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时,孩子们纷纷展开畅想,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科技梦想。课程尾声,刘思妍鼓励小朋友们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在生活中探索科技的奥秘。
志愿课堂在小朋友们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四节课程虽已结束,但红色精神的传承、文明素养的培育、非遗文化的守护、科技自信的激发,仍在小朋友的心里持续生长。这四节课程为假期里的营东社区小朋友搭建起多元的知识平台,让知识与文化在社区的土壤中悄然扎根、蓄力生长。这场志愿授课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营东社区成为滋养文化、凝聚人心的温暖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