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瓶日好市:“非遗”与现代碰撞下的文旅新地标——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团队

时间:2025-08-01 12:57:10 关注:

  2025年7月,浙江工商大学“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探访余杭瓶窑老街的“瓶日好市”。这座以“非遗+国潮”为特色的市集,通过创新活动设计、青年团队运营与民族文化融合,打造出文旅融合的共富新样本。实践团对话负责人陈娅骏及多位摊主,解码其如何将传统非遗转化为年轻化消费体验,助力乡村振兴。
  图1陈女士和实践团成员的合照
  非遗活化:为传统非遗在现代赋能
  瓶窑老街,这个位于瓶窑镇核心的文化古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良渚玉器仿制品、黑陶、竹编、木雕等精美手工艺品,每一件都蕴含着匠人的独特匠心。那么如何将瓶窑老街的魅力展现给更多人看到,同时通过传统非遗为瓶窑老街的经济注入新活力一直是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瓶窑镇于2023年组织了瓶日好市活动,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
  图2瓶日好市的非遗产品
  非遗赋能:从传统到国潮的年轻化表达
  “现代的年轻游客更在意体验感与分享欲,我们通过视觉、互动、社交三个维度升级传统活动。”瓶日好市负责人陈娅骏介绍。
  图3陈女士接受实践团采访
  市集将传统打卡纸换成铜板,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则用年轻化产品吸引目光,如将纸伞改造为台灯、良渚玉琮纹样设计成拼图和香片等。摊主王女士表示:“这些小物件既保留传统技艺,又符合年轻人审美,销量很不错。”
  节庆赋能:在地文化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瓶日好市以“节日文化+在地特色”为核心,避免活动同质化。五一期间,市集推出“复古年代秀”,用自行车卖老冰棍、板车拉西瓜等场景唤醒集体记忆;民族节日则邀请藏族、哈萨克族等手艺人,将唐卡、毡艺与瓶窑的苕溪、良渚元素结合,打造民族文化角。游客李女士点赞:“既能体验非遗,还能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很有意义。”
  并非是简单的同质化的节日活动,而是作出有民族特色,有当地特色的活动,这是使瓶日好市保持活力,独具特色,从而吸引他人的重中之重。
  长效运营:从短期客流到长期认同
  针对非遗产品高价低销量问题,市集推出“高低搭配”策略:高价精品主打收藏,衍生小物件定价亲民;联动消费场景,如满赠体验券,降低购买门槛。此外,市集发放“老街文化护照”,通过盖章兑换奖励培养复访习惯;联动周边商户推出联名产品,如“良渚玉琮造型甜品”,将短期活动效益转化为长期消费认同。
  摊主心声:挑战与期待并存
  摊主们肯定了市集带来的客流增量,但也面临挑战。豆腐摊主李先生希望增设公用冰箱解决保鲜问题;手工艺摊主陈女士则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机器仿制品冲击。对此,陈娅骏表示未来将优化设施配套,并设立固定手作教学角,助力摊主提升竞争力。瓶日好市的成功从来不是当地政府或是摊主单方面的努力造成的,这需要双方和谐共进,发挥二者的优点,才能推动瓶日好市继续发展。
  图4实践团成员与摊主交流
  共富未来:文化认同与青年力量
  瓶日好市与余杭非遗馆深度合作,引入青年运营团队,激发非遗创新活力。陈娅骏强调:“共富不仅是经济增收,更是让文化鲜活、让青年扎根。”当铜板打卡的叮当声与非遗传习的笑声交织,瓶窑老街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共富新篇章——传统与潮流在此碰撞,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相信青年力量将为瓶日好市注入新活力,持续推动非遗在现代化的新发展,将传统非遗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图5陈女士带领团队成员参观集市

  
  文案: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会实践团队
  摄影: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会实践团队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