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浙江工商大学“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探访海宁翁埠夜市。这个毗邻杭州钱塘区、临平区的城郊夜市,正从曾经的“马路摊点”蝶变为服务新居民的规范化共富平台。实践团对话夜市负责人盛鑫源及多位摊主,解码其独特的治理逻辑与发展路径。
图1盛鑫源先生和实践团成员的合照
破局占道顽疾,安全先行引新生 “改造前,摊位挤占马路,消防通道缺失,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翁埠村共富夜市负责人盛鑫源先生坦言。面对部分摊主的抵触,村委会以消除安全隐患为首要目标,顶住压力推动夜市规范化搬迁与重建,为后续发展奠定安全与秩序基石。
图2盛鑫源先生接受实践团成员的采访
柔性服务托举,托起居民创业梦 作为新兴网红夜市,翁埠夜市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管理上我们引进第三方,同时村工作人员值班,还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集中进行志愿服务和引导。”盛鑫源介绍市集实行的“村委会直管+第三方协同+志愿力量补充”模式。同时翁埠夜市设立“爱心摊位”,通过公开报名与抽签形式,为符合条件的新居民提供创业帮扶,降低入市门槛。
直面同质竞争,精进产品破困局 依托通勤便利与社交媒体传播,翁埠夜市吸引大量杭城客流,但餐饮、服装品类集中导致的同质化竞争日益凸显。“竞争挺激烈的。”摊主们直言。但各类摊主有各自的破题之法,草根智慧在此闪光:服装摊主王女士专注“货品质量与种类”留住回头客;特色小吃摊主陶女士凭独家“酱料猪蹄”口感赢得外地顾客;而更多摊主则依靠“服务态度、亲民价位”积累口碑。盛鑫源透露,村委会正酝酿“限品”引导差异化,并计划引入海宁特色小吃、非遗手作,以文化破局同质化。
图3实践团成员采访摊主
草根韧性破冰火,渐进升级应民声 翁埠夜市一直存在客流量不稳定的挑战,面对节假日高达5万+的客流与平日人流量稀少的“冰火两重天”,摊主陈先生表示“心态放好,顺其自然”。同时,摊主何先生也提出了“统一摊位格式,增设公共休息区”的改进意见,摊主陶女士则表达了希望进一步完善场地,开发停车场的期许。盛鑫源表示:“市集还处在试营业阶段,之后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这份扎根市井的韧性,让小微经营在波动中生生不息。
图4实践团成员采访摊主
立城郊新样本,探共富新路径 翁埠夜市的探索,是城郊结合部草根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样本。从破解占道顽疾的柔性治理到服务新居民的暖心举措,从直面同质竞争的挑战到谋划特色发展的突围,它生动诠释了“小摊位”背后连着的“大民生”。在深入调研中,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这片由村委主导、多方协同的“试验田”,其意义远不止于繁荣的夜市本身——它是一场关乎“城郊共富”的基层实践。政策引导的精准度与民间草根创造力的蓬勃在此形成共振,共同驱动着一条烟火气十足的共同富裕路径。未来,这里不仅有望成为可持续的“共富样板”,更以其探索的经验证明:唯有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顶层设计与基层活力“双轮驱动”,才能真正让城郊的烟火气持续升腾,惠及千家万户。
图5实践团成员采访摊主
文案: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会实践团队
摄影: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