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黄湾烟火集:水果之乡的“非遗+助农”共富新图景——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团队

时间:2025-08-01 12:52:29 关注:
  
  2025年7月,浙江工商大学“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探访海宁黄湾烟火集。这处扎根于“水果之乡”的市集,以“非遗+美食+潮流”为特色,通过主题化运营、助农联动与文化赋能,打造出城郊共富新样本。实践团对话负责人焦经理及多位摊主,解码其融合政策、商业与民生的创新路径。
  图1焦经理和实践团成员的合照
  政企协作齐拓荒:从“生地”到共富枢纽
  “2013年筹备时,黄湾镇经济艰难,这片围垦地还是一片沉寂。”烟火集负责人焦经理回忆。对于这一困境,政企协作成为破局关键: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与基建配套、市集联动周边果农打造季节性主题(如踏青季、橘子音乐节等),将荒地转化为“助农+非遗”的活力枢纽。如今,烟火集日均客流超万人次,带动镇域商业经济跃升,周边房产价值趋稳。焦经理强调:“居民从反对到认同,归属感是共富的基石。”
  图2焦经理接受实践团成员的采访
  文化助农双驱动:水果之乡的差异化突围
  依托黄湾“水果之乡”基因,烟火集以果农需求为核心设计动态主题:春季草莓市集、夏季蜜桃嘉年华、秋季柑橘音乐节……“果农低门槛入驻,新鲜水果直达消费者。”焦经理介绍。此举既解决农户销路,亦避免同质化竞争。摊主杨先生坦言:“我们卖应季水果,品质是核心竞争力,不怕比价!”
  图3实践团成员采访摊主
  同时,市集深度整合非遗资源,推出手工DIY、扎染、瓷刻等体验工坊,并开发“果香扎染”“柑橘纹刻”等本土化文创产品。每周小活动、每月大主题的节奏,吸引亲子家庭与青年群体。“包饺子活动能学手艺,还能买农户的菜!”游客李女士点赞。此外,市集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提供房租减免与创业辅导等相关政策支持,让青年成为非遗传承新力量。
  制度管理筑生态:小摊位的安稳与底气
  不同于简单的“价高者得”或频繁轮换,烟火集采用“自由选择+稳定租期”模式。小吃摊主杨女士的摊位已在分岔路口经营多时,“位置固定,老客熟门熟路,生意才有根基!”她感慨道。这种稳定性让摊主能用心经营,培育回头客。
  食品安全是烟火集的底线,也是共识。“食品安全证明?那必须得有!”采访中,多位食品摊主异口同声。这不仅是对顾客健康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生意的保护。“这是责任,不然出了问题,客人投诉,自己也做不下去。”一位摊主朴实的话语,点明了食安证明的双重意义。管理方将此作为硬性要求,为消费者的舌尖安全兜底,也让诚信经营的摊主更有底气。
  共富前行向未来:精准扶持与长效运维
  烟火集每月开展经营调研,定向帮扶弱势摊位;同时限定商户租期,筛选优质经营者,杜绝“快闪式”投机。对于未来挑战,焦经理指出关键在于“稳中求质”、“不盲目扩张,而要深耕需求”。为此,市集已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专员每日现场调研,结合数字化工具分析客流偏好,为活动策划提供数据支撑,让摊主有钱可赚,让游客来有所乐。
  图4实践团成员向工作人员发放问卷
  从果农的箩筐到非遗匠人的指尖,从大学生的创业梦到摊主的灯火长明,黄湾烟火集证明:共富需要“政策精准度、商业创新力与文化凝聚力”的三重奏。它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一个“让农民增收、让青年扎根、让文化鲜活”的共生系统。当季水果的甜香与非遗传习的笑声在此交织,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温暖答卷——共富之路,始于烟火,归于人心。
  图5工作人员带实践团成员参观烟火集

 
  文案: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会实践团队
  摄影:市集引擎·共富浙行社会实践团队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市集引擎·共富浙行”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