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曲园学子暑期社会实践】——从场馆到景区的非遗探索实践

时间:2025-07-29 00:29:50 关注:
【曲园学子暑期社会实践】——从场馆到景区的非遗探索实践
  2025年7月3日至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非遗调查”实践团队开展基于游客体验价值的日照市非遗旅游产品优化研究社会实践,走进日照市博物馆、文化馆、东夷小镇、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实地走访、游客交流、资料梳理等方式,深入调研非遗旅游融合现状。
  博物馆里,溯源非遗根脉
  踏入日照市博物馆,实践团队开启非遗“寻根”之旅。在非遗展区,黑陶展品古朴厚重,其“薄如纸、亮如漆”的工艺特色最为著名,博物馆依托这些珍贵文物,精心策划了100余场社教体验活动,吸引了27万余名观众。经讲解员细致阐释,让团队成员明晰日照黑陶烧制技艺的传承脉络。团队观察到,虽有图文与实物展示,但游客多是“走马观花”。随机访谈中,游客李女士坦言:“知道展品是非遗,可不太懂背后故事,要是有互动体验,比如模拟黑陶制作,肯定更有意思。”这一反馈,让团队意识到非遗展示在游客参与感营造上的不足。
  此外,实践队员观察到,以日照黑陶为原型研发的冰箱贴、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然而,通过与游客交流发现,部分游客希望能有更多关于黑陶制作工艺的深度讲解,以及现场制作演示,让他们能更深入了解黑陶文化背后的故事。
  文化馆内,触摸活态传承
  日照市文化馆里,非遗传承场景鲜活呈现。渔民号子传承人现场演唱,雄浑的号子声在场馆回荡,团队成员沉浸于这独特的海洋文化表达中。在剪纸工作室,传承人指尖翻飞,红纸化作生动图案,团队与传承人交流得知,文化馆定期开展非遗体验课,但参与人数有限。“宣传推广不够,很多游客不知道有这些活动。”传承人无奈说道。团队还注意到,体验课形式较多是简单技艺教学,对深度体验非遗文化支撑不足。文化馆安排了丰富的非遗技艺体验环节,队员们跟随传承人学习剪纸、刺绣、泥塑等技艺。在与非遗传承人座谈时,传承人们表达了对非遗传承的热爱与坚持,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队员们意识到,提升游客体验不仅要注重技艺体验,还要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
  东夷小镇,观察旅游融合
  东夷小镇的非遗商铺,是非遗旅游转化的“微缩窗口”。日照面塑、糖画等摊位前,游客驻足观赏、购买,但也存在同质化问题。团队统计发现,售卖的非遗商品多为小型摆件、饰品,创意创新欠缺。与游客交流时,年轻游客张先生说:“想买些独特的非遗文创,可转一圈下来,感觉都差不多,没找到特别心动的。”同时,小镇非遗表演场次少、互动性弱,难以长时间留住游客,这些都成为团队记录的优化要点。除了美食,非遗文创街区也热闹非凡,日照黑陶、非遗剪纸等作品琳琅满目。实践队员发现,游客们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兴趣浓厚,但也有游客反映,部分非遗产品价格较高,且缺乏个性化。此外,小镇在非遗文化展示方面,缺乏系统的讲解,游客更多是走马观花,对非遗文化内涵了解不足。
  森林公园中,挖掘融合潜力
  日照市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与非遗融合的“待开发”状态,引发团队思考。目前,园内非遗元素植入较少,仅在部分宣传牌提及海洋非遗故事。团队沿着海岸线走访,设想若将渔民号子音频融入林间广播、设置非遗主题观景台讲述海洋非遗传说,或许能让游客在赏景中自然接触非遗。“自然风光是优势,把非遗巧妙嵌入,能给游客带来‘景中藏文化’的惊喜体验。”团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下这一发现。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发现,家长和孩子们对这种将非遗手工与自然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非常认可,但也有游客建议,乐园可以融入更多日照本地的非遗元素,如结合日照木工技艺,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木制品,同时增加一些非遗文化讲解,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更多非遗知识。
  通过对日照市多个地点的调研,实践队收集了大量关于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体验的反馈。队员们发现,日照市非遗旅游产品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魅力,但在游客体验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如加强非遗文化讲解、增加个性化产品开发、合理控制产品价格等。实践队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详细的研究报告,为日照市非遗旅游产品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日照非遗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让更多游客领略到日照非遗的魅力,提升游客的非遗旅游体验。
作者:王鑫媛 来源:社会实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