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后的叩问:在泥土与光影中重识党员担当
2025年7月10日至15日,曲阜师范大学“寻英故里,佑践红心”实践队在山东、河北等省份的不同县区扎根乡土,围绕“从不同职业视角探索基层党员对党能做些什么”这一核心命题,进行视频脚本创作实践。作为团队中主要负责脚本构思与后期剪辑的一员,我的实践核心并非亲历一线走访,而是如何将队友们带回的、浸染着汗水与泥土气息的原始素材,熔铸成有生命力的影像叙事。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一场在剪辑台前完成的、关于真实、表达与信仰的深刻叩问。
出发前的策划会上,我们曾精心构筑叙事的骨架:宏大的主题框架、精巧的戏剧冲突、预设的情感高潮……电脑屏幕上整齐的分镜头脚本,曾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蓝图。然而,当队友们陆续从田间地头、村舍院落归来,带回硬盘里那些未经修饰的影像——晃动镜头里深夜跋涉的身影、嘈杂背景音中沉稳应答的电话、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沾着汗渍的字迹——我们精心搭建的叙事城堡瞬间显得苍白而悬浮。现实给了我沉甸甸的第一课: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深植于未经雕琢的生活肌理之中,而非我们这些“后方创作者”闭门造车的精巧设计里。我必须通过队友的镜头和讲述,去努力触摸那份无法被脚本预设的真实重量。
图为实践队员讨论视频脚本。王永晴供图
当队友讲述起设备意外罢工的瞬间,镜头外那位基层工作者没有丝毫迟疑,继续走向需要他的远方。尽管我未能亲见那个背影,但队友描述中那份沉默而坚定的前行姿态,却在我脑海中刻下比任何设计好的“英雄特写”都更深的印记。这让我顿悟:记录者的价值,往往在于捕捉那些“计划外”的瞬间,在于理解镜头之外那份无需言表的责任与担当。队友拍下的沾满泥浆的裤管特写,录下的工具箱里清脆而规律的碰撞声,都成了我构思中最具说服力的“台词”。它们无声,却震耳欲聋地诉说着平凡岗位上的千钧重担。
同样,队友们带回的日常片段也颠覆了我的预期。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只有电话两端焦灼的诉求与沉稳的承诺——“知道了”、“马上办”。那些沙哑却笃定的声音,那些眉宇间承载的忧虑与决心,透过队友的影像和转述,强烈地冲击着我:基层党员对党的忠诚与承诺,其最深沉的回响,并非响彻云霄的口号,而是熔铸在日复一日处理琐碎、回应期盼、解决难题的“具体承担”之中。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是透过粗糙的影像颗粒和真实的背景杂音,真切传递到我内心的。
当海量的原始素材涌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剪辑最胶着的时刻,我们尝试将不同岗位党员在不同时空的微光拼接:一盏深夜归途摇曳的手电,一扇办公室深夜未熄的窗。当这两束微弱却执拗的光在屏幕上交汇的刹那,一种超越言语的磅礴力量瞬间击中了我们。无需旁白解释,无需音乐渲染,不同岗位上的那份相似的坚守,在并置中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谱写出最深沉的时代和声。这一刻,我彻悟了记录者的使命:不在于创造光芒,而在于用心发现、真诚传递那些已然在平凡角落默默燃烧的星火,并让它们彼此看见、相互照亮。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视频剪辑。左秀供图
这次在剪辑台前完成的创作之旅,是一场深刻的双向滋养。我们试图用镜头去探寻和诠释基层党员的初心,而他们通过队友带回的那些带着泥土芬芳、汗水咸涩和生命温度的故事与影像,以其最朴素的实践,反过来烛照着我们这些记录者的认知局限与表达可能。那些在时间线上被反复摩挲、斟酌、拼接的帧画面,最终都化作了刻入我心灵的烙印。它时刻提醒我:在这个信息喧嚣、追求速朽的时代,总有一些如磐石般的坚守,深植于生活的褶皱深处,无声地支撑着社会的运转;它更启示我,作为青年记录者,手中的镜头和笔,不该仅仅是冰冷的观察工具,更应成为传递人性温度、连接心灵共鸣、映照时代精神的桥梁。当影片结束,画面最终定格在队友镜头下晨曦中苏醒的广袤乡土,我仿佛看见,无数道来自不同岗位的、平凡而坚韧的光芒,正无声地汇聚、升腾,最终化作这个时代地平线上最磅礴、也最充满生命力的日出。这份源于泥土、归于心灵的感悟,将永远校准我未来每一次记录的方向。